昨天看完了《天若有情》,今天看的是《新不了情》
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悲剧,实际上电影里处处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另外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电影里的不少地方勾起了我的回忆。
电影中另外某些场景于今天看来也是不复见了吧。
剧中袁咏仪的妈妈,是过去一个还挺红的歌星,后来没唱歌。
此际剩下我孤孤单单悲悲切切
苦痛要做人,欢笑也要做人,不论人生际遇如何,我必须接受,莫灰心永向前途望
最后贴一曲《新不了情》吧
昨天看完了《天若有情》,今天看的是《新不了情》
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悲剧,实际上电影里处处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另外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电影里的不少地方勾起了我的回忆。
电影中另外某些场景于今天看来也是不复见了吧。
剧中袁咏仪的妈妈,是过去一个还挺红的歌星,后来没唱歌。
此际剩下我孤孤单单悲悲切切
苦痛要做人,欢笑也要做人,不论人生际遇如何,我必须接受,莫灰心永向前途望
最后贴一曲《新不了情》吧
1990——《天若有情》
但有两个事情在这mark一下:
嗯,小时候其实娱乐活动不多,尤其是精神娱乐活动,简直是屈指可数。港剧所呈现出来的套路与丰富的剧情在那个时候堪称另一个世界,并且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年轻人的行为恰恰是我们那个年龄在感到刺激的,这种刺激是跟当时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块,所以我们会觉得说这些电影尤为精彩,至今记忆深刻。而放到了今天,一方面是我们能够获取的精神娱乐活动太多了,电影只是其中之一,电影之外的电视剧上网聊天,网络小说,美剧,美国大片种种,无不在侵蚀着原本属于香港电影的空间;而另一个方面,我们现时所面临的环境、生活压力也有很大不一样了。那个正处在青春骚动期的我们,想的更多的是怎么玩出刺激玩出花样,而现在,又有哪个年轻人身上不背着“沉重”的负担呢?我们怀念的过去,大概是怀念年少那个无忧无虑生活吧。
2)其实这应该是1)的延续,单独提下的原因是说我小时候无论是在周遭亲朋好友还是在老师同学眼中,一直都是好孩子好学生——怎么说呢,或者可以说没有类似电影中“古惑仔”的经历吧。所以当时的我并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同学能够表现出如此的叛逆——初中的时候,常听说谁谁被打了,又有谁谁被叫到学校的后山吃牛屎了….类似这些事情真离我比较远。现在看来,那些当时“叛逆”孩子,多是受到这类香港电影的影响吧?所谓的兄弟义气,帮派,泡妞,打人…嗯,这些香港电影对当时的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后来又是怎么影响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我真是很好奇了。于是想起,我的青春真是过得太平淡了,没给自己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在今天看来真是个遗憾。
最后,贴个歌词吧,写得真好:
过去你曾寻过某段失去了的声音
落日远去人期望留住青春的一刹
风雨思念置身梦里总会有唏嘘
若果他朝此生得可与你那管生命是无奈
过去也曾尽诉往日心里爱的声音
就像隔世人期望重拾当天的一切
此世短暂转身步过萧刹了的空间
只求望一望让爱火永远的高烧
青春请你归来再伴我一会
原谅话也不讲半句此刻生命在凝聚
过去你曾寻过某段失去了的声音
落日远去人期望留住青春的一刹
风雨思念置身梦里总会有唏嘘
伊林心情驿站享受世间最美丽音乐
只求望一望让爱火永远的高烧
青春请你归来再伴我一会
若果他朝此生得可与你那管生命是无奈
过去也曾尽诉往日心里爱的声音
就像隔世人期望重拾当天的一切
此世短暂转身步过萧刹了的空间
此世短暂转身步过萧刹了的空间
前方360出没请注意,前方搜狗出没请注意,前方搜搜出没请注意,前方谷歌出没请注意,前方bing出没请注意,前方有道出没请注意,前方一淘出没请注意,前方微博搜索出没请注意……
搜索的战场真是比想象中激烈了许多,作为一个search pm,我也看不清这个局。但毫无疑问,百度的鸭梨颇大——没有没有客户端的保驾护航,这个跟其它几家比起来真是比较致命。去年推出了浏览器客户端,但似乎没有多大的起色。今年会怎么样呢——在浏览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
然后,360选择视频作为搜索的切入口。怎么说呢,对视频终究不太了解,只能门外汉的猜测下。什么营收压力的就不多说了,我也不懂。视频作为切入口的话,看似视频搜索很难做。但实际上,视频的资源相对集中——索引起来没那么复杂,我也猜测目前视频的数据格式比较规范,文本匹配起来相关性不会太难看——至少基本的需求满足起来不会那么困难的。然后视频又是非常典型的可以长时间留住用户的产品——先把你留下来再说,然后你就脱不了我的手掌心了。我再看了下,它的推荐产品也已经出来了。跟百度的新首页类似,先行的应该是导航的推荐——我个人感觉基于浏览器来做推荐,会比纯搜索环境下做容易许多。百度的新首页推出来也有大半年了,似乎到现在为止也没太大的变化。也许它们有自己的节奏,但以外人来说,时间不等人呀。
扯开来说,qq的读图都上线了,不知道它们迭代开发了多长时间?
今天还碰到另外一个有趣的产品是虾米loop,五个电台DJ在上面播放音乐,台下的人听。有个聊天室供房间里的人聊天——这也是社交嘛。感觉还蛮不错的,这几天继续观察。
然后,我的总结还没写完,fait。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是说PM和写博客的,其中有一个答案,陡然让自己心生疑问:写博客的PM成为过街老鼠了么?
我想虽然这种博客是偏向个人的内容,一旦涉及的工作就肯定会有所顾忌——往往有些内容有些案例根本不可能拿出来公开说的,而类似这些内容往往才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于是乎,就只能写成大原则的形式了——通常大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说,如果你是个正在写博客的人,只需记住,我写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写的,我就是记录自己成长历程而已。而那些对写博客嗤之以鼻的人,其实也根本不需要抱着这样敌视的态度去看待他们。
嗯,反正我是会继续写博客的。
本文主要是卖下瓜,说下自己对如何分析用户需求的一点看法。
用户需求这个被用滥说滥的词语,我还是想来再插上几句话。从何说起呢?我不知道,想到哪里就说哪里吧。
刚洗澡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到的是产品的定位。 作为一个产品来说,它有其自身定位,它解决的用户需求一定要符合产品定位的。否则,产品就有可能出现无限延展的情况。 而用户需求本身也是纷繁复杂的,加上产品定位这个限制条件之后,应该可以过滤掉相当的一部分。
剩下的呢,需求的主次,把次需求过一下。 然后就剩下主需求了。
除了需求的主次,还有需求的紧迫程度。 从主需求里挑最紧急的来做。 然后这个时候剩下的需求应该是不多的了。 还能再过滤掉一些么?
仔细想下,解决需求的难易程度,即成本,又可以过滤掉一部分。
也就是说获取核心需求,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过滤: 1)在产品的定位思考用户的需求; 2)辨别清楚用户需求的主次; 3)区分用户需求的紧迫程度; 4)考虑解决用户需求的难易程度。 类似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果,一层一层的往下过滤,然后最后就可以得出你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一个大原则大道理,这样的道理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大多数人讨论问题其实也就是在这个层面。
应该结合case讨论的更深入些的,担心泄露机密什么的,所以还是算了吧。
今儿就谈点主义。
今儿这篇博客记录下三个问题,主要还是围绕用户需求来说的:1)某个调研中值得注意的2个问题;2)如何确定优先级;3)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个调研的另外一个背景是说大boss提出的某个bug,另一boss就提出说是不是假如大boss没发现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法去注意到这个问题。而实际的情况是,类似这样的小问题,我们一直都是有关注,只不过此前一直都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评估调研,而没有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若是要关注的那么细节的话,就会失去对产品方向整体的把控。我这里提到的这个背景其实是想记录下ziwei老师说的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1)并不是说大boss提出的需求就一定要以更优先级来推动,从根本来说,还是需要我们自己通过调研评估来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搞清楚,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来确定这个问题解决的优先级别。2)这个事情也大概暴露了此前我们的评估标准,或者评估的细则有可能还不够完善,在前一阶段,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大的地方,而随着产品的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标准以及注意力也需要慢慢的集中在某些小问题上。
那么该如何确定优先级呢——具体点的?我们常喜欢在工作中用中优先级、高优先级来说明一个事情需要去做的紧迫程度。但事实上,所谓的中优先级或者高优先级,如果不作额外的说明,作为需求的受理方其实是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他们手头上攒着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他们看到结论说是中优先级去推动这个事情,即便是结了明确提到了需要高优先级推动的,他们事实上也可能会忽略——对他们来说,总有更紧急重要的事情是去处理的。以上是最近刚做完的某个调研的时候,我在给结论的时候没注意到的问题。ziwei老师说,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具体的说清楚为啥要做这样的事情,具体到我做的这个调研,从面上来看,影响范围还是比较大,从点上来看,也没有说出现特别严重的恶劣case。那么,在这个时候,我需要指出的是希望rd可以先分析下做这个事情所需花费的代价是多少,然后再综合考虑排期。
其实还有个问题想顺带提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se来说,大部分的问题可能都需要通过rank来解决,但脑子里必须清晰,rank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而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取决于你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可能是吃力不讨好。以此调研为例,要看通过调研反应了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对用户的什么需求没有满足好,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这样一步步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慢慢清晰了。
接下来的一篇blog将会继续探讨下如何分析用户需求的问题。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2457/answer/13866142?el=9610
写博客之前先贴个知乎的答案:关于如何甄别一条网络传播信息的真假。其它的我就不多做评论了,我尤爱这句话“(5)如果不是闲得无聊,不要“追新闻”,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很多消息的真伪(比如宫廷内斗)其实根本不值得去关心,也很难证实或证伪,对普通人只是信息噪音而已。”但事实是,常常我们是生怕被这个世界遗忘,生怕被这个世界孤立,但仔细想想,每天看过的那么多信息,有多少是真正被我们记住的呢?看了,时间过去了,然后又忘了,然后又追逐下个热点。我觉得微博出现这种情况似乎是更加严重了,被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的我们,早已经忘记我们当初为了什么而去注册登录这样的一个产品。既然提到了微博,那索性多说几句吧。我曾想说,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产品从未出现过,那你会选哪个产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会选微博——仅仅是个人体验而言,或许跟自己的自控能力有一定关系。有了微博之后,总会不由自主的时不时想刷新看下是不是有更新了,是不是别人又提到什么好玩的事情之类的。然后再回到手头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的思路是被打断了的。所以我说,本来想你利用碎片时间来追踪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结果你的时间却完全被碎片化了——这样一种感觉,我倒真想问问多少人有的?
今儿例会,拖延症严重爆发,昨晚上2点多才弄好屁屁踢,然后又大概在心中默念了下该如何去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入睡已是在三点钟的事情了。
还好,算是基本顺利,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所讲述的内容有点干巴巴的感觉——不通俗不生动,另外所反应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整个的策略结构并未有通盘的把握,也就是说有点孤立的去看待各个子策略了,各个策略之间是如何合作来达到产品的目标,关于这点,真是没把握的十分好。联系到最近老大提醒自己的话:注重细节固然很好,但若过分关注细节,不能把握整体的方向,会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想了下,也的确是如此,对于一个策略性的pm来说,不可避免的要陷入到策略细节中去,但一定要适时的把自己从具体的策略逻辑抽出来,review下产品的目标。
老大后来对近期做的某个项目做了总结,着实不易,也由衷的佩服。ziwei老师后来提到说,随着我们越来越能够独当一面,她所能教我们的知识将越来越少,更多的会是些原则性的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自己去不断的反思总结。关于总结反思这块,的确自己也做得相当不好,总会找各种借口没做这个事情。
这个时候,我要回到一开始我的分享上来说,我说感觉自己的分享干巴巴的,下午拿到了另外一份关于spider的介绍,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真是要把我笑抽了。其实,对于“枯燥无味”的的策略来说,类似这样的介绍说明真是特别需要,让内行明白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真的能耐应该是让外行人一看就明白。
类似表达,反思这些能力其实都是一步步成长锻炼起来的,但关键的还是行动。
工作之余,说下近况,嗯,承认自己有些不淡定,有很多因素就不一一说了。huazai跟我说,这不像我啊。反思了下,的确是,在某些事情上也许自己显得过于着急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