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基地,真是一本伟大的书啊。

越看越带劲,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然后又重新一轮的高潮,就这样循环往复上升,让人欲罢不能。

但故事本身没那么复杂,说白了就是,谢顿希望用精确的神经统计科学让人类的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但为了达到这样的高度需要经历种种曲折磨难。第一基地负责执行,第二基地负责计划,不过要第二基地保证第一基地在执行的过程中相信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计划,并且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外界的冲击和挑战。

对我们而言,生命是一连串的偶然,随时随地都要随机应变。可是对于他们那些人,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有既定的目的,而且一切都要按照既有的计划逐步执行。

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的工作是统计性的,只有人类群体性的行动才有真正的必然性。在他们可以预见的历史中,我个人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实在无从知晓。也许我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低位,因为谢顿并不考虑任何个人,所以个人仍可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单独的行动是无法确定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我的地位终究极为重要,而他们——他们,你知道我在说谁——或许至少试图计算我的可能反应。基于这个原因,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冲动、愿望,一级所有可能的反应。

最后的首席发言者竟然是那个农夫,第二基地竟然是在川陀,我了个去。

10.4

好像从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开始,对侦探类的小说有了那么点兴趣,后来陆续看了《白夜行》、《放学后》(已经没啥印象了),好像也看过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挺震撼的)以及《异邦骑士》(一直没看完)。其实到现在还是没分清侦探小说的分类,啥硬汉派、啥本格之类的,不过侦探类的小说不失为一个打发时光的好题材,因为故事性够强,有悬念,所以吸引你读下去不是什么难事。

这几天,也零散读了几本:小僧的《大地的谎言》、《住院病人》,小僧其实是一位网络作家,不是啥“正儿八经”的作家,不过着实推荐他的《大地的谎言》,最后的结局真是出人意料。刚刚读完的一本据说是美国顶尖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不是雷蒙德·卡佛)的最知名的作品《漫长的告别》,嗯,智商捉急了。到最后才明白这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只是这种写作风格,读起来真心比较吃力。

照例感叹下,长假好像很快结束,间或又想起年初在深圳某咖啡厅等你下班的时候,仿佛就在眼前,可眼下离今年过年也就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了,又想下从端午到现在才过去多长时间,唉时间为毛就是过得这样的快,赶不上你矫健的步伐了,我在岁月中蹒跚前行,想起工作上的一堆破事,不禁有悲从中来的赶脚。有时候不免怀疑是否真的适应这样的工作,拿着这么丁点工资,可以支撑到什么时候。有时候,就是很任性的想,我回去找份薪水低的工作又如何。有时候,觉得累,在这个城市支撑,用所谓的信念,其实有点苍白无力。所以,祈祷时间可以过得更快些。更努力些,可以为将来打些基础。只是崩的太紧的时间过长,一旦松懈下来,就仿佛是永无止境的懈怠。需要打些鸡血了,其实,就是这样而已,无他。

又,父亲开始报名学车,明年大概是要买车了吧,这把年纪了,不容易,现在骑着摩托奔波,也太着实太辛苦了。总归是个好事情。

miss sz.

入口

入口真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只不过这个词语却注定是大平台的玩物,一方面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可能成为入口的产品之中,都已经至少有两家以上的有实力的玩家在把持,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早已经不是过去的蛮荒时代。很难从这里头的某个缺口撕开一道裂缝成为一方的霸主。至于,移动互联网,我看法是偏悲观的——很难像pc一样有一个垄断的入口,各种app都是入口的风流,而试图通过控制手机来控制互联网入口更像是一个天荒夜谈。

那来看下入口之下的竞争,我关心的是用户是否真的有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用户忠诚度”?比如说,视频的载体,我真的怀疑有没有忠诚度这种说法,因为本质来说,我需要的是一个看视频的地方,哪里有视频,我就去哪里。今天你优酷有,我就在你优酷看了,若是奇艺有,那我就去奇艺看了,对用户来说这里的成本太低了。唯一想到的可能有用户忠诚度的地方,就是ugc,但ugc注定很难成为视频用户的主流。

最近拼的很凶的所谓搜索入口之争。这差不多是互联网上最优价值的入口了。但实质上,搜索引擎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切换一个搜索引擎,对用户来说只是一个点下鼠标的事情。哪里的搜索质量更高,哪里离用户更近,我就去哪里,如此而已。有人奇怪,为什么搜搜、搜狗做搜索百度不担心,而360做搜索却让百度“如临大敌”呢。道理其实没那么复杂,因为即便搜狗宣称自己是三级火箭的模式,但反映到搜索引擎结果上,它还是按照正统的搜索引擎来做,对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的内容给予了足够的权重,而360不然,摆明的要跟你百度对着干,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唔,没法摆上台面来讲。更关键的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他们其实根本不会关心这些会对他们利益造成间接伤害的事情。

入口之争的大背景下,可能更依赖的是产品、渠道的组合拳,单单依靠产品,太难打了。在渠道被人牢牢控制之下,注定是一个持久战。

渠道的变革,有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依赖产业的变革。比如win8 系统或者苹果系统的给力。不过,看起来这很遥远。

360搜索

首先,你无论使用什么搜索引擎,绝对无法绕开的是浏览器。而目前360在整个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为21%左右,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装机量——这意味着,对baidu而言这是卡在脖子上的玩意。

其次,360的意图,其实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但悲哀的是,清楚了知道了,在客户端这个致命的入口上,毫不客气的说,baidu一直毫无建树。从baidu的诞生到现在,日子过得太滋润了太顺风顺水了,甚至可以说没遇上啥大的挑战,不知道这是不是节奏慢半拍的原因。

关于搜索引擎的效果,大部分热门词上,各家搜索引擎的质量不会有太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用户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用的是什么搜索引擎,因而也就不会有主动去切换默认搜索引擎的动力。以前360搜索引擎的流量大部分是导给google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用户可能会主动切换到baidu上去,但设置默认搜索引擎为360的综合搜索引擎之后,这个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变了。

优势呢?技术的差距肯定是有的,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渠道运营力——但这些优势可以保持多长时间,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昨天翻了微博上关于360搜索的评论,一个明显的感受是——360搜索引擎的质量好于预期,同时导过去的流量非常明显,仅一两天的时间,流量都有超过搜狗的趋势了——这真不是什么好事。

一场恶战要开始了。

补充说明下,赶脚baidu木有懂微博营销的人…

运动与读书

有两样事情很久没做过的,一是运动,二是读书。

说到运动,想想毕业将近运动,真心没有做过啥像样的运动,尽管脑子里一直有着各种计划(如骑车、游泳、爬山),却未付诸实践。在公司也大多数是吃饱了饭就坐着,毫无运动量。于是乎,体重目前已飙升到了70kg——这还不知道是否还会继续上升呢。在亲爱的小瑾同学建议之下,我觉着是得慎重考虑将运动一事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今天一大早就决定要去跑步。老实说,绕着小区跑了快一圈,气喘吁吁的不行。不过,出出汗的感觉真好,早晨的空气也不错,这个计划得坚持。尝试着从周末开始,逐渐覆盖到工作日——虽然在可遇见的范围内,这事的可能性很低,能把周末的晨跑计划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读书,或为消遣,或为长见识——读些好书,总归是无坏处的。但最近读书真的很少,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互联网,因为微博这类媒体,对长文字的耐心变得很低——无法忍受长篇大论,即便是文章真的干货十足。我们似乎变得对“信息”欲望十足,总想赶紧抓住眼前的的这点信息,然后追逐下一个信息,但实质上我们并不知晓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其实是病——信息焦虑症。今日也试着让自己静下来读书,寻找下充实的感觉。《黑客与画家》读完两章,作者所谈及的,简直是I can’t agree anymore.主题大概可以简述为版权与互联网软件。
1)版权。
如果有注意的话,会发现最近几大IT巨头公司之间的专利诉讼战,一波接着一波,雅虎跟Facebook、三星跟苹果…具体的了解的也不多,就不细说了。给我的感觉是专利(广义上我理解它是版权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否可这样认定,非专家,不敢下定论)成了武器,这种武器原本是想保护创新者的权益(一项创新要搞出来不容易),但一不小心也会成为创新的障碍——因为大多数时候公开的研究讨论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而现在因为公开的研究有可能会触犯到别人的专利而吃到公司,那研究人员可能就会有意识的不往下研究。以上,我所说的比较简单,但大概是想说明版权这东东是双刃剑,而界限很重要。
2)互联网软件。
这里的互联网软件,简单的说,其实就是网站。
互联网时代的网站跟桌面时代的软件,是两个事物,只是一个代表新势力,一个代表旧势力。的确,对于用户来说,网站是最理想的情况——现在只通过浏览器和软件,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的主流需求了。这种需求满足的怎样呢?想象下:不需要考虑软件的版本了,只要打开网站就是最新的,更不必说安装软件这活;不必担心数据丢失了,因为我的数据不是存在我自己的电脑上的——要相信,存数据这活,服务器的专门工程师比个人更专业。事实上,对我来说,仅数据这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了,这可以保证我随时随地都可以编辑我的文件,保证我工作的延续性,我可以说,让U盘见鬼去吧。当然,目前理想的情况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受制于网络条件,用户的接受度,商业公司自身利益等种种问题,目前很多软件仍然要依赖系统而存在,并且,目前看起来很多桌面软件仍具有互联网软件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运行速度,用户体验)。但互联网软件这种形式的服务是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所谓的云服务其实正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而如果以这种趋势来看,时下的这种网盘,可能是以一种过渡性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软件以桌面形式存在,数据保存在本地,网盘则是把数据同步到了云端,再由云端到用户的各种设备。未来,假如大多数软件本身就是连接到互联网的,那这种网盘是否其实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因为我的数据本来就是在云端了,不需要额外的同步软件来管理我这些需要同步到云端的数据了。更彻底的可能是系统本身就是互联网的,随时随地登入ID就是我的系统——Google 搞了一个,百度也有类似的计划——云os。但实际要投入应用估计需要很长时间,业界的推动是一回事,用户的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如果以这种趋势来看的,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的这种关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争,可能是同一回事了,前者类似于桌面软件,后者则是互联网软件。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更倾向于web app,尽管它的体验目前可能还不如native app。
读书引发的思考和总结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爱情证书

爱情证书

寂寞当然有一点
你不在我身边
总是特别想念你的脸
距离是一份考卷
测量相爱的誓言
最后会不会实现
我们为爱还在学
学沟通的语言
学着谅解
学着不流泪
等到我们学会飞
飞越黑夜和考验
日子就要从孤单里毕业
我们用多一点点的辛苦
来交换多一点点的幸福
就算幸福
还有一段路
等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
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
证明
从此不孤独

优酷合并土豆

下午还在写周报的时候,群里突然扔出一个case,瞄了一眼——原来是优酷合并了土豆。
好吧,我还是很淡定的写完了周报,想必微博又是各种转发各种评论各种分析的了。
似乎也没多大的动力想要立刻去了解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吃晚饭的时候,刷了下微博,果不其然的,大家都兴致很高的讨论起这个事情来,各种段子也相继出炉。
总归这是互联网界的一件大事,我觉得应该发一条微博显示下我还是在搞这行的。
不过你要我分析下这个事情大在哪里,对后续的整个视频行业有何影响,我答不上来,我也不关注这些宏观的资本操作层面的事情。

优酷作为用户去使用的似乎不多,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广告尼玛巨长无比。
土豆呢,还算是用过一阵子的吧,在上头传了好几个视频。
其实土豆挺文艺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练总当年拿这句话作QQ签名的时候,我还以为说这是他的原创,后来才知道这是土豆的slogan。

嗯,关于优酷合并土豆这个事情,俺说完了。
一个好的事情是,最近作的评估以及周边,leader的改动少了,这显然是个进步,mark一下,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first。

如何将Google Reader上的文章发送到Evernote?

将Google reader上的文章发送到evernote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在google设置里添加选项:

路径:右上角”googlre reader阅读器设置”——>发送到——>创建自定义链接,依此输入以下:

  • Name: Evernote
  • URL: http://s.evernote.com/grclip?url=${url}&title=${title}
  • Icon URL: http://www.evernote.com/favicon.ico

done。

第二种方法:使用ifttt——>http://ifttt.com/

创建一个任务即可。(具体怎么创建我就不多说了吧)

比较过两种方法,第二种方法的阅读效果比较好(第一种的效果会是把文章导航神马都添加进来,第二种不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