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flag

基本区间是从2022年春节到2023年春节之间,即农历新年。今年的Flag咱就坦诚一些,不整一些显著看上去无法实现的了。

  • 体重目标降到70公斤以内并持续保持在这个区间内
  • 彻底学会自由泳,能够持续自由泳800m,时间追求在40分钟内
  • 全年读书20本,围绕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三大方向
  • 全年更新文章12篇
  • 工作日平均拿起手机次数≤60次,工作日生产力平均时间≥4小时
  • 高质量沟通with 媳妇不小于4次——怎么定义高质量沟通是首要命题
  • 高质量陪伴with 醉醉不小于25次——怎么定义高质量陪伴是首要命题
  • 保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家人的电话沟通with 父亲、奶奶

以上flag至少要做到月度的review。

一年又一年之2021:中年人拧巴的延续

2021年过去了。

2020的年度总结主题叫做:中年人的拧巴。今年的主题还没想好,或者今年乃至往后几年都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大概可以叫做:中年人拧巴的若干延续

去年其实立了若干的flag,元旦回顾这些flag的时候,竟然发现只有体重这一项算是达成的了,其他的那些有的没的flag没有哪项是跟达成沾边的,颇有些「挫败感」——回应到前面的主题,这大概是中年人的常态罢了,其实还有些许的雄心壮志,认为自己只要立下flag,便能像年轻那一样勇往直前。但种种自身的、外部的各项因素,会慢慢的把自己拉回现实。

关于职业生涯

可能今年于自己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跳了个槽——最终下这个决定之前真是纠结反复了挺长时间。从Work-Life Balance角度看,UB在当下算是各方面都还算OK的选项(后来想本质上是中庸),公司业务层面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优势,个人在里面也得到领导赏识,对自己充分授权。直到最后一个工作日从UB离开时,都还在问自己是否真思考清楚了?

回头去看当初的决策,这也可以归结为「拧巴中年人」范畴的一个具体事例。趁着还能往前冲一冲的年纪,不应该自己就把自己困在舒适圈里——我愈发的觉得环境对人的塑造太厉害了,一个人哪怕再自律再斗志昂扬,在一个舒适的圈子里,也很难保持长期的战斗力。瓶颈的突破,往往是在一个更优秀的团队,更有节奏有章法的经营逻辑里形成的。

当然,也没有必要刻意拔高每项决策背后的意义,这个世界充满了随机性,没有谁能够真正预测未来,能够做到的只不过在当下所认同的选项里,尽全力做到最好罢了。

关于身体状态

2021年是对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做事结果三者之间关系慢慢有些许感悟的一年。身体状态当然是基础中的基础——今年有次大拇指割伤缝了几针,特别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因为手行动不便带来的种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类似的状态,干眼症眼睛疼痛不适而不得不中断工作,或者无法长时间的连续熬夜,本质上都是身体状态发出的某种信号,让你去关注它修复它,否则就可能会持续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

今年10月份的时候差不多体重快冲到历史新高,随后决定痛定思痛开始新一轮的减负运动。因为脚底筋膜炎的缘故,没法跑步,其它诸如健身房的项目咱也搞不来,所以最后又回到自己热爱的游泳运动。到最后快3个月,基本保持了每周3到4次的游泳频率,特别喜欢在水里漂浮的感觉——不仅如此还把自由泳给基本学会了,当然只能说是入了个门,离能够游出好的成绩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只是在摸索自学自由泳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体重的下降是这个过程自然而然的产物。

游泳的另一个收获似乎是精力的提升——我理解本质上运动分泌多巴胺对疲劳感的洗刷。创业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个体力活,「又猛又持久」是最基础的要求。

关于家庭

今年在家庭层面做的比较糟糕,知道有很多底层的问题要去面对,但总因为各种原因没处理好。人到中年这个阶段,家庭层面的关键要素无非是以自己为圆点发散出的各种关系,比如夫妻、子女、父母,不是说有多复杂,只是每对关系的背后都仿佛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梳理,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的时候想,也许唯有时间与距离才能破眼下的局,而问题的关键是在时间与距离都没到的情况下,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相对平和的渡过去呢?

醉醉小朋友上一年级了,平稳的过渡,没有感到太多她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老师眼里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上进的学生,至于学习成绩,暂时还看不太出来会怎样。作为双减的第一界学生,老师跟家长们的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学校跟课外是双减了,反而更多的是依靠家长们在家里的督促了,不然是真有点难。妈妈在这方面比我倾注多的多的时间,而我的愧疚感是真的没法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一度有段时间,基本上处于下班回到家她已睡觉,而我早上走时甚至还没醒来的状态。另一个感触是疫情的缘故,能够往外探索的空间也基本只能局限在深圳地区了,有挺多我们想陪她一起探索的世界都还不能够安排。

关于投资

今年不说也罢,两年下来可能也就略赚一点吧,这是未曾设想过的道路,中概股被锤了个稀巴烂。找个时间这个主题倒可以单写一篇了。

展望

搞事业,搞身体,搞家庭,朴素而又直白的愿望,本命年加油。

内卷与躺平

这两个词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常的被挂在大家的嘴上,出现在自媒体、朋友圈等各种媒介上。

比较有意思的一些观察是:

  • 两个词语似乎首先都是从互联网行业出圈的——在这个内部与外部高度竞争,人才密度足够高的行业才可能出现,一方面有人在「内卷」,同时又有人选择摸鱼「躺平」
  • 在态度上,有大量的声音在批判罪恶的互联网资本家不顾一切的把大家带入「内卷」的泥沼里,同时又有反对的声音说是既得利益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凭啥不允许后来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级的上升呢;类似的,有大量的声音说,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选择「躺平」,伴随的是对于选择「躺平」态度的批评,比如认为这是对自己或组织的不负责任——当然也有大量的反对声音说,凭啥我自己不能躺,就不能正常的上下班,然后选择些别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如果追问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有选项的话,应该是「躺平」能够更让人觉得有生活的品质感——但这种品质感背后又会牵扯出来诸多问题:

  • 公司业务是否稳定,收入的来源是否能够持续维持?
  • 时间上是否能够相对自由的安排

也就是说,收入与时间始终是影响生活品质的关键要素,这两者是无法切割的。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面对「躺平」时的心态是否已经真的调整到位?如果总是在心有不管与愤愤不平中摇摆,肯定也会持续处于痛苦状态。

有的时候,自己也是没想清楚,是按照一个既定的方向一条道走到黑,还是要随机应变——仿佛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的摇摆,不掩饰的说,这是这个年纪无法逃避的追问,也许长时间都会没有答案。

一年又一年之2020:中年人的拧巴

通常意义的一个年度结束,以元旦作为起始界限,酝酿状态,回味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以农历新年作为终止界限,进入到下一个年度的循环。

如果以现在来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当然会觉得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因疫情的缘故我们会认为这是极为特殊的一年,但几乎可以肯定明年此时,我们仍然会发出类似的感慨——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

这一年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呢?年中的时候曾经想发一条朋友圈,大致是想表达一些2020年「如此艰难」的意思。因为在过去的这一年:首先是公司层面因为业务大受影响,人员收缩,收入减少,人心惶惶——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工作上的这一年似乎是在反复的纠结中度过的;随之而来的是车追了尾保险赔了一笔,牙齿种植手术完成支出一大笔;与此同时,住了五六年后,家里的许多电器设施也都似乎倒了一个更新换代的阶段,先后换了洗衣机、电视机、沙发等大件物品,零零散散的小件就不提了;还有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在确诊与治疗2年多后,小叔最终没有扛过癌症的折磨,离开了这个世界。

总体说来,似乎过去这一年的主基调就是收入减少,支出增多,人生无常——以至于我一度感慨:这TM就人到中年了么。

「中年」这个词曾经一度觉得离自己甚远,可是它还是不知不觉的来了,甚至没有所谓是否准备好这一说法。隐约觉得过去中年与以往的区别是一个词:拧巴。

中年人的状态是「拧巴」着的,一方面觉得自己还能再战却又似乎无心恋战,另一方面容易泄气又觉得心有不甘。这个阶段倒不是什么精力与体力是否跟得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跟自己天人交战的过程——似乎启动一件事情都需要更长的周期来给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而每结束一样事情又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多休息恢复。这真像玩王者荣耀里英雄技能的大招,毫无疑问技能放出来的时候杀伤力是够的,就是不能老放大招,得瞅准了时机,一击毙命,否则就真的太伤士气。

不知道这不是所谓的舒适圈问题,但硬跟自己对抗,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是否明智,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答案。所以,过去我对于中年的思考与应对更多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这种应对本质上需要先解决未来一段时间如何保证收入的稳定性,我称之为三个轮子的驱动方式,包括作为第一个轮子的是】职业收入,作为第二个轮子的以投资为主的副业收入,作为第三个轮子的个人的品牌经营。前两个是可见的收入范畴,而最后一个择时需要更长周期来构建与变现的收入范畴。

但这里不是要展开将三个轮子的问题,而是说其实对于中年这个话题,其实思考与准备的仍然不够充分,这里的准备应该不仅仅是收入层面的,而是应该一系列的围绕接下来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自己打算如何应对的问题。

不同的状况意味着不同的选择,而每种选择都会带来一些可能性,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可能性。也许当下来看,重要的不是某一两次的选择是什么,而是如果构建起整套的人生决策理念。比如,在中年这一时刻,面对一份职业选择,自己的决策因子中家庭生活占的比重多些还是对于收入的比重多些,亦或者是职场的成长空间多些?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才是更需要应该着力于去构建的。

以上内容算是起个头吧,立个flag在2月份要梳理构建这个体系。既然是一个年度回顾性的内容,免不了要立些flag:

1. 全年不喝碳酸类饮料、奶茶。

2. 全年更新文章(包括公众号以及这里)12篇。

3. 体重要降到165kg(目前是178kg)。

4. 梳理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5.工作日平均手机拿起次数不超过60次,工作日有效生产力平均时间超过4个小时,周review进展。

五年之聚

研究生毕业一晃五年,大概也就是在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13人的小集体也奔赴东西:

当时佳哥与JZ、CH留在广州;我与YL去了北京;PH回了新疆;ZN去了杭州;其余的5个人都在深圳。

五年之后:

依然在广州的是佳哥跟CH,JZ回了青岛;YL同学继续在北京,PH继续在新疆,ZN继续在杭州;而我、TJ、DD、LX、HQ、LJ在深圳;HH回了惠州。

深圳继续是大部队聚集的地方,不知道下一个五年又会怎样?

但即便在深圳的我们,嚷嚷了几次的小聚也没聚成,这次趁着ZN同学出差广州的机会,我们终于在深圳聚了一回。

从样子来看,大家普遍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除了我自己的“英年早秃”,泪目…

如果要说变化,最直观的我估摸着是家庭了吧:

在深圳的5个人,DD13年结婚,14年有了小孩;我14年结婚,15年有了小孩;TJ14年婚,暂无小孩;LJ同学也亦有了小孩。

非深圳地区的同学中,CH跟福哥一起,毕业没多久有了小孩;HH也有了小孩,佳哥也有了小孩,其他人暂不详。

工作生活在深圳这个地方,大家最大的感叹是:

1)有房与无房就已经基本决定了阶层;

2)最好的时代或许已经真的过去;

3)工作多有操蛋,生活也有艰辛;

胡言乱语一通。

我的2010

突然听到达人哥因为年龄不再担任SYSU校长,顿时觉得一阵唏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听着达人哥的开学典礼讲话正式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涯的——而明年我却已经没有机会拥抱达人哥了,终究是一个遗憾。

当然,达人哥之于我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在这样的年尾,似乎一件小事就能引起对时间的感慨。嗯,既然起了个头,就趁此机会简单写个个人简单的经历吧。

继续阅读我的2010

2010-南国书香展

早上游泳回来,背着书包,只身前往琶洲会展中心——想去见识下传说中的南国书香展,据说已经是第三届了,然而,我却才是第一次听说。寻思着周末的人会更多,所以特地选了周一才去的。

出发前,想去哎呀呀看下有没免费的地铁票领,但骑着我的宝马去到贝岗街才发先,这一溜的店都还没开门的,作罢,还是乖乖的刷卡吧。

地铁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琶洲站就下了车,看来这书香展的吸引力还真是不小。看到更多的是大人们牵着小孩子来的,临近开学的日子,作为父母,当然愿意带着孩子来到这样一个书展挑上几本书开始新学期的旅程,其实,很多时候是教辅类的书——这我懂得的。当年,每每临到开学之时,也会要求父亲带自己去书店买些参考书,那个时候,总是觉得拥有那些参考书会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于是对于买参考书也是乐此不疲,但实际上,一个学期下来,那些参考书很多都是空白的,没怎么翻过,尽管如此,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做这样的傻事。

顺着人流进入场馆,跟外面炎热的天气相比,里面真是两重天,甚至感到一丝冷意。里面的人流已经很多了,转了一圈,书目的种类虽然很丰富,但还是觉得挺失望,最多的书就是各种类型的畅销书:名人传记,炒股的,赚钱的,书的封面无一不在引诱我们——赶快买我吧,把我买回去,读了我,你马上就可以成功了,你的财富马上就可以暴增了;再过来就是各类的教辅书了,小学直至大学甚至研究生公务员,只要你可以想到,那么基本上你就可以在这里发现你所需要的教辅书。可惜,对于这样的书籍,我并不是太感兴趣。原以为人文馆会好些,其实里面的书目都是一个样,想要淘些人文类图书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再者价钱其实也不便宜,八折,但通常网上购书都能够拿到这个折扣了,而相比之下,网上购书还送货上门,省去了提书负重的烦恼。在数字图书阅读区,也没发现什么好玩的新奇事物。

临走前,移动充值30送15元购书券,最终选了一本互联网的书——总不能空手而归,打道回府了。

归途,用手机看完了东野圭吾的《秘密》。

处女笔

明天要早起去南校区听师兄师姐的毕业答辩….我真的想把论文写完先啊….总算是开始了,思路也在逐渐清晰,这是好事,希望可以尽快。

如标题所示,送出了2010年度的处女笔——而且是霸笔,金山的游戏策划暑期实习生。简单的说几句,以便留念。

总体而言,题目应该不是很难,但是要求你对游戏尤其是网游有所了解,不然有些问题还真的不好回答。然后还有就是有两个概率题,基本都忘光了,所以答得很一般。权当是体验下而已。

回忆下题目吧:

继续阅读处女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