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之2021:中年人拧巴的延续

2021年过去了。

2020的年度总结主题叫做:中年人的拧巴。今年的主题还没想好,或者今年乃至往后几年都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大概可以叫做:中年人拧巴的若干延续

去年其实立了若干的flag,元旦回顾这些flag的时候,竟然发现只有体重这一项算是达成的了,其他的那些有的没的flag没有哪项是跟达成沾边的,颇有些「挫败感」——回应到前面的主题,这大概是中年人的常态罢了,其实还有些许的雄心壮志,认为自己只要立下flag,便能像年轻那一样勇往直前。但种种自身的、外部的各项因素,会慢慢的把自己拉回现实。

关于职业生涯

可能今年于自己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跳了个槽——最终下这个决定之前真是纠结反复了挺长时间。从Work-Life Balance角度看,UB在当下算是各方面都还算OK的选项(后来想本质上是中庸),公司业务层面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优势,个人在里面也得到领导赏识,对自己充分授权。直到最后一个工作日从UB离开时,都还在问自己是否真思考清楚了?

回头去看当初的决策,这也可以归结为「拧巴中年人」范畴的一个具体事例。趁着还能往前冲一冲的年纪,不应该自己就把自己困在舒适圈里——我愈发的觉得环境对人的塑造太厉害了,一个人哪怕再自律再斗志昂扬,在一个舒适的圈子里,也很难保持长期的战斗力。瓶颈的突破,往往是在一个更优秀的团队,更有节奏有章法的经营逻辑里形成的。

当然,也没有必要刻意拔高每项决策背后的意义,这个世界充满了随机性,没有谁能够真正预测未来,能够做到的只不过在当下所认同的选项里,尽全力做到最好罢了。

关于身体状态

2021年是对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做事结果三者之间关系慢慢有些许感悟的一年。身体状态当然是基础中的基础——今年有次大拇指割伤缝了几针,特别明显的能够感受到因为手行动不便带来的种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类似的状态,干眼症眼睛疼痛不适而不得不中断工作,或者无法长时间的连续熬夜,本质上都是身体状态发出的某种信号,让你去关注它修复它,否则就可能会持续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

今年10月份的时候差不多体重快冲到历史新高,随后决定痛定思痛开始新一轮的减负运动。因为脚底筋膜炎的缘故,没法跑步,其它诸如健身房的项目咱也搞不来,所以最后又回到自己热爱的游泳运动。到最后快3个月,基本保持了每周3到4次的游泳频率,特别喜欢在水里漂浮的感觉——不仅如此还把自由泳给基本学会了,当然只能说是入了个门,离能够游出好的成绩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只是在摸索自学自由泳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体重的下降是这个过程自然而然的产物。

游泳的另一个收获似乎是精力的提升——我理解本质上运动分泌多巴胺对疲劳感的洗刷。创业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个体力活,「又猛又持久」是最基础的要求。

关于家庭

今年在家庭层面做的比较糟糕,知道有很多底层的问题要去面对,但总因为各种原因没处理好。人到中年这个阶段,家庭层面的关键要素无非是以自己为圆点发散出的各种关系,比如夫妻、子女、父母,不是说有多复杂,只是每对关系的背后都仿佛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梳理,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的时候想,也许唯有时间与距离才能破眼下的局,而问题的关键是在时间与距离都没到的情况下,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相对平和的渡过去呢?

醉醉小朋友上一年级了,平稳的过渡,没有感到太多她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老师眼里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上进的学生,至于学习成绩,暂时还看不太出来会怎样。作为双减的第一界学生,老师跟家长们的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学校跟课外是双减了,反而更多的是依靠家长们在家里的督促了,不然是真有点难。妈妈在这方面比我倾注多的多的时间,而我的愧疚感是真的没法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一度有段时间,基本上处于下班回到家她已睡觉,而我早上走时甚至还没醒来的状态。另一个感触是疫情的缘故,能够往外探索的空间也基本只能局限在深圳地区了,有挺多我们想陪她一起探索的世界都还不能够安排。

关于投资

今年不说也罢,两年下来可能也就略赚一点吧,这是未曾设想过的道路,中概股被锤了个稀巴烂。找个时间这个主题倒可以单写一篇了。

展望

搞事业,搞身体,搞家庭,朴素而又直白的愿望,本命年加油。

懒癌

我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我的印象中这个词语出现之后好像因为懒惰、拖延导致的工作或者作业未能完成突然就好像有了一个很好的接口——毕竟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个病啊,而且是难以治愈的病。

当我们设定的目标未能完成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到很多理由的——

比如时间不够啊,比如有其他的事情耽误了啊,比如这个事情原本需要别人协助但其他人的时间安排不过来啊。

这些理由当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于你而言,你设定的那个事情就是没有完成,这个没得推说的。

这里引发出来另外一个奇怪的事情是,市场上存在大量据说可以帮助进行时间管理的应用,好像都还挺受欢迎。这其实是说,关于懒,多数人并不是意识不到这个需要改变,而是不知道怎么改变或者说简单的寄希望于某个工具能够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一度也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应用来进行所谓的时间管理,不过好像发现都是特别扯淡,因为这个事情的决定权压根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于某个事情本身对于人来说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或者说具有足够的震慑力——前者是因为喜欢所以愿意花时间快速去做好而后者则是因为恐惧所以不得不去做好。比如我一度特别喜欢折腾WordPress,所以这才有了今天这个持续了数年的博客;又比如我特别恐惧因为某个工作没有完成被老板责骂,所以总要费劲心思去想做好一个事情——这个还真的不是简单的钱的事儿。

但在上述关键因素之外,其实仍有许多看似小的因素会影响着懒癌的发作,特别是干互联网这个行业,接触的信息太多了,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每一件好像都那么的吸引人,每一件好像都特别想要去尝试一把,结果时间就是在你打开几个网页的时间过去了,在你刷完朋友圈想要再刷看看没有最新的朋友圈的时候过去了,在你对自己说聊完这几句就不聊的时候过去了——人总有惰性,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更为可怕的是,有太多的人因为时间过去而接受,而不是因为时间过去而奋起直追。

所以说,很多时候这未必是件好事,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里头,确实得找些方法让自己不做某些事情来集中注意力提供工作效率。比如我自己常用的招数就是,手机里不装微博、知乎这类应用,原因在于手机是个更小的屏幕空间不易被人观察到,而且刷起来往往不会有节制;又比如说我尝试着关闭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圈,至今仍然关闭着,发现确实可以省不少时间,信息流的产品大多容易让人上瘾——一个下拉的简单动作就有新的内容蹦到你的面前,谁能不被吸引呢?

但这仍然还不够的,现在比较困扰我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遇到某个问题试图在网络中去寻找答案,却发现总会不知不觉的走神——这种经历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那么你又有什么高招呢?

315

又是一年315时,有人说这是央视每年自己的独角戏,也有人期待它可以起到真正的作用。我没看晚会直播,后来简单的浏览下文字实录以及微博上的讨论,其实还是蛮有趣的。

1)央视有问题并不等于网易没问题,所以因为它是央视的批评所以就说网易一定没问题,或者拍着胸口说我一定要支持网易,这是说不过去的。

2)网易有没问题,我怀疑多数人可能没有真正看我央视的视频,反正就是看到央视就喷呗。我简单浏览了下,跟网易貌似关系不大;但如果说它为不正当获取到用户cookie或者允许第三方在其站点上部署相关代码来达到“央视”口中那个不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又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我对网易的有态度其实是无态度,别因为丫的有态度,就把此前的事情都忘记了——这丫的整齐医疗软文来,在几大门户网站中是最狠的,并且多次找他们沟通都无效果。

3)另外一个很火的话题是#8点20分#,目前来看,这个话题可能牵涉的方面包括央视(据说是需求方)、新浪微博(据说是推动者)、三星(据说是幕后主脑,力主黑苹果)、几个大V(毫无疑问的最终执行者)。原本估计是央视315晚会想跟社交媒体配合下,显示显示自己也是跟得上时代潮流的,结果最终执行上,某明星不明所以的把“大概八点二十分发”也当作内容发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原本的意思,这不打紧;关键是现在微博上的人可聪明了,瞅了几个大v发的类似微博都是在那个时间段,结果就引起轩然大波了。作为马后炮,当然只能由衷的表示“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而至于阴谋论,咱就不多说了。
a.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微博发端的时效性事件,通常传统网页搜索很难覆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数据的缺失;未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可以预见的将会更多,这对传统搜索引擎来说真是一个挑战。这里牵涉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微博数据的价值以及类似微博的搜索会不会对传统搜索引擎造成挑战——近期专门写下。
b. 从事件本身来看,大V们是否收钱确实不是事件的关键,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一的做法是否合适,大多数人似乎将焦点集中因为他们替央视说苹果所以鄙视之,重点还是在“替央视”上。我的看法是,将大v们看作一个广告平台吧,那么作为一个广告平台的话,我倒是觉得替谁说话并不重要,关键是说的话是否真实——这就需要广告主作一定审核了。
c.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事件也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将来,权威会越来越受到挑战更质疑,例如原来我们认为央视够权威了吧,当时在微博里头人们显微镜式的监督观察下,谎言站不住脚;又例如,曾经人们也认为老师所说的话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在网络中,在搜索引擎里头,学生也已经很容易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来验证老师答案是否靠谱——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总而言之,类似搜索引擎、微博以及知乎这样的产品不断的在冲击“权威性与专业主义”,这当然是好事。只是作为被挑战者,得做好准备。

好吧,315晚会,咱明年见。

别人家的PM

有段时间微博上曾特别流行“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大意是说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总是如何如何的好,而自家的孩子要么是不听话要么是学习成绩不好等等诸如此类的缺点——据说多数人都有这个经历。

当然,我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标题形式而已,我想说的是入这个行当来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别人家的PM——这个的意思是说他对自家产品所谈不多,但对别家的产品往往却是如数家珍,例如他可以给你头头是道的分析这XX产品哪里好,哪里不好,未来要如何发展,要如何跟上新的趋势,要如何盈利等等。总之,表面看起来仿佛他才是那个产品的PM,但实质可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这个现象里头,有两点。第一点,我们说至少表面看起来他确实很少提及自家的产品,我猜测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内容多半敏感不太方便对我透露,也可能引发别人的围观攻击——你的产品那么烂,还好意思出来炫?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确实对自家产品了解不多,所以无多余的话可说。第二点,为啥他会对别人家的产品如数家珍?我估摸着一方面是PM的职业病之一,怀揣着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这个情况下看到XX产品就好似男人看到美女,难免YY一番,不妨理解为PM获得快感的一种方式吧;另一方面,眼下的获得信息成本太低了,各种信息到处可见,而借助搜索引起、微博这样的产品信息传播的速度又大大的加快了,我认为这其实是给我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

很难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的,因为这其中肯定有些其实并不了解别人产品的人在“自言自语”,但同时肯定也有人是真的在工作之余去研究别人产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所谓的竞品研究)。就我自己而言,我更愿意跟这个现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花更多一些时间在自己的产品上。因为“别人家的PM”是一种虚幻的真实,也就说你以为自己看了很多评论很多报道,以为自己真懂了某个产品,但实际上只是浮于表面。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我觉得初始的时候最好远离这些,容易让人浮躁也不太利于培养自己的判断力,甚至有不少人看到评论别人产品如何牛逼,看那些新闻报道如何有趣,便以为自己是喜欢这个行当的,但实际真正工作起来,可能会发现这个行当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当然,我并不否认,研究别人家的产品是PM成长的路径之一,这点脑子里还是要保持清醒认识的。

——–分割线——–
近日看到几则新闻,有必要记录下:
1)谷歌搜索新增个人日历事件 暂只对英美地区用户开放
——个性化搜索?未来是否有越来越多的这种个人隐私性数据出现在搜索引擎中?
——什么样的隐私性数据有这个价值?个人日历、各种app产生的数据保存在云端,搜索引擎提供云来获得数据,然后再提供给用户?
——同时,未来的这种数据预计会越来越多,搜索引擎如何面对这个挑战?
2)芝加哥把自己都开源了,整个城市的资料都放在了Github上,有城市规划图,道路规划图,桥梁管道施工图等等… http://thechangelog.com/the-city-of-chicago-is-on-github/
——这玩意离中国还比较远,假如有了这样的数据,可以怎么玩呢?
——搜索引擎又该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呢?
3)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时代,包括:
——私有化的WEB化数据,例如淘宝。
——人工整理的数据,例如最近的药监局数据,上面芝加哥开源出来的那些资料应该可以归到这类。
——社交产生的数据,如果搜索引擎自己没有社交产品,看起来比较被动,所以google要拼命做google+?
——APP产生的数据,我觉得搜狗号码通这个产品思路相当牛逼,是真正的将app产生的数据又反过来应用于搜索引擎的典范,还有那些app能够给搜索引擎提供这种有价值的数据?
——个人云产生的数据,百度在做。
——物联网产生的数据,大家都还开始。

20121021-互联网

十五年前我在摩托罗拉工作,当年的摩托何等威风,但不久便被诺基亚拉下马。诺基亚威风了好一阵,但不久被苹果远远抛在后面。昨天半夜,我偶然看到索尼2010年财报,亏损32亿美元,创下自1995以来的16年中的最大亏损。德鲁克说,CEO最大错误,是把内部管理当成最主要工作,CEO真正的战场是客户,不是管理。

在微博上看到的这句话,深以为然——虽然现在没有接触并且从事管理工作。

过去一周,互联网上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事情莫过于所谓的3B大战第二季。回顾下第一季大概是,百度针对360过来的搜索结果采取了些措施,然后360采取反制措施,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月。

总体上,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并没有太过激烈直接战斗。第二季起来的其实有点奇怪——我也在好奇360不知道哪里得罪了方舟子,他就突然说起360的那些破事,结果一下子不可收拾了。总体上,你可以认为方舟子的确是在说360浏览器的隐私问题,而360大概是避重就轻的尽量淡化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重点将战火燃烧到了百度的医疗广告推广上的问题——这块是百度目前的灾区之一,基本上一碰一个准,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暂时看不到太多可以出手反驳的手段,问题的确是摆在那里的呢。仅作为PM观察这场战争,几个问题:

1、360的运营,真心做的无比流逼,真正的把用户作为上帝来看,哪里有360的用户反馈了问题,哪里就有360的相关人员去跟进,了解问题,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好像百度自己一直非常强调通过数据来看问题,应该说这个并没有啥错的。而关键在于,经验不足的人,可能不太容易通过枯燥的数据知道问题所在,这个时候需要去看用户的反馈,了解用户的问题来明确产品上存在的问题。而这种强有力的贴近用户的运营,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让用户获得了极为强烈的好感,并且用户会原因把这些好感主动向外传播。视野之内,应该就是只有360一家这样子干的。仅这点而言,不到你不佩服他们。

2、这场论战,气势汹汹,发动群众,打蛇的七寸,步步紧咬,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强力的传播工具(一年前,我相信360推出搜索不会有这么的知名度),简直是可怕。同时有舍有得,舍当下,拼未来,这种魄力,战略上丝毫不含糊,对他们来说,通过舍弃当下,赢得用户的尊重与好感,以尽力避免技术上的缺陷带给用户的不适感,这个也是可怕!话说千年老二搜狗怎么会想不到这点呢?

3、执行力!准备已久的战斗,一旦打响,就是对执行力的考验,可以看到的他们迭代的速度,杆杠的。

4、对于百度来说,其实有个疑问,对于医疗广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很复杂,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很多,虚假信息泛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很多明显是针对百度作的手段(别家搜索引擎不会有的烦恼,概因市场份额太低。)。百度需要承担其作为市场领先者的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这个程度是去到哪里?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责任都是百度来承担。比如推广里的存在的虚假广告(我相信必然存在),假如参加推广的企业,的确给百度出示了合法的广告资质,但最终出现了问题,这个源头的资质审核部门是否应该也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忆中的一句话新闻:

1)百度成立lbs事业部——貌似对于百度来说,也就地图有潜力成为所谓的入口了吧。腾讯有微信,淘宝的电商,基本没其他竞争对手了,360的手机助手据说很流逼,新浪有微博。怎么说呢,没用智能机太久了,已经快忘记啥是移动互联网了,急需一个手机哦。不过,我倾向于认为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个概念将会被弱化,至少不会像PC上这么集中。各种app、各种终端可以将入口无限的分化。

2)江南style走红网络:鸟叔是个可爱的大叔,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将跳马舞传播到了世界。再次深深的折服于微博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目前认为这是微博最可怕的一点。

3)吴声事件——电商的无间道:不太懂电商,也不明白电商那些破事,不过总归是电商界的大事啊,各种利益瓜葛,谁人知晓呢。

4)和菜头的两篇博文,关于碎片化的思考,值得细读:我早就说,微博这东西就是将时间碎片化的货——而原本我们以为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消化信息的,结果却让微博成为了生活的主宰。

碎片化低能: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6.aspx;

碎片化生存: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3.aspx。

我想,我也要开始暂时离开下。

其它思考:

目前最常见的信息组织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声音。

移动互联网上,这些信息组织形式的或重新组合或重新焕发了青春,好像产生很多有趣的应用。

文字:最传统最基础的信息组织形式,好像没有特别的亮点应用。

图片:各种图片应用(读图时代啊啊啊!),图片+声音组合,产生【啪啪】这个目前据说是最火的手机社交应用,结果这货现在只有iPhone版的,擦,你妹的,欺负大诺基亚的屌丝。

声音:其实也是很基础的信息组织形式,传统的实时语音通话;微信的异步通话,

视频:移动上尚没有看到特别有意思的创新应用,好像还是照搬PC的那一套。

恩,下周,关注下电商&这个网站要给域名续费了,3年。。

再谈用户需求

本文主要是卖下瓜,说下自己对如何分析用户需求的一点看法。

用户需求这个被用滥说滥的词语,我还是想来再插上几句话。从何说起呢?我不知道,想到哪里就说哪里吧。

刚洗澡的时候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到的是产品的定位。 作为一个产品来说,它有其自身定位,它解决的用户需求一定要符合产品定位的。否则,产品就有可能出现无限延展的情况。 而用户需求本身也是纷繁复杂的,加上产品定位这个限制条件之后,应该可以过滤掉相当的一部分。

剩下的呢,需求的主次,把次需求过一下。 然后就剩下主需求了。

除了需求的主次,还有需求的紧迫程度。 从主需求里挑最紧急的来做。 然后这个时候剩下的需求应该是不多的了。 还能再过滤掉一些么?

仔细想下,解决需求的难易程度,即成本,又可以过滤掉一部分。

也就是说获取核心需求,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过滤: 1)在产品的定位思考用户的需求; 2)辨别清楚用户需求的主次; 3)区分用户需求的紧迫程度; 4)考虑解决用户需求的难易程度。 类似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果,一层一层的往下过滤,然后最后就可以得出你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一个大原则大道理,这样的道理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大多数人讨论问题其实也就是在这个层面。

应该结合case讨论的更深入些的,担心泄露机密什么的,所以还是算了吧。

今儿就谈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