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表达欲望

一年中表达欲望强烈的时候,往往就是年初跟年底两个时段吧。年初主要负责展望,年底主要负责收尾——这是会有这篇文章的缘故,前言不搭后语的说几句。

今年上班前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理手机,把手机里头各种视频APP和王者荣耀都给删了,同时也删了Mac里刚装不久的文明5——过去一年在这类事情上花了不少时间的,希望让自己能够在这可预见的充满挑战的一年更加专注些。甚至一度又想把朋友圈给关闭掉的,后来想了下还是保持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吧。

上班前做的第二个事情是让媳妇帮忙准备了几十个红包——金额不大,一个意头。好像是工作那么多年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准备开工利是。以往好像都是领的多,发的少,或者仅局限于在自己团队内部就通过微信红包解决了。

上班前做的第三个事情是Coreteam的聚餐,搞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吃饭,下半场去了福田某水会,一拨人打麻将,一拨人洗脚,最后搞的时间有点太晚了。以后还是尽量注意,控制频次与回家时间——本身自己也不太擅长搞这个局。似乎有点奇怪的是,以往类似这样的场面经历的不太多,或者说可以堂而皇之的拒绝(当时在AJJ创业的时候),到在这里好像自己也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或者这本身是Part of Job?没时间想这个问题,只是偶尔的会觉得有些人可以游刃有余地的处理类似的场面,挺厉害的就。

早上第二个到公司的,到工位的时候,寻思着应该把桌面好好拾掇下,太乱了,各种线到处可见,打算整一个收纳的小桌台。洗了杯子,擦了桌子。就这样开始虎年的正式旅程了。

然后就是发了几个红包,跟老板一起到门店发了红包,几十个红包一下子就没了。中午跟同事一起吃了个八合里——现在才反应过来,在饭桌上也聊的也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譬如孩子,譬如家庭里的各类关系,以及游戏这类的话题。想起来,之前跟同事聊这类话题的还真不多,之前在UB时,经常是和XR一起吃饭,聊的好些都是stock或者商业逻辑类的话题?记不太得了。

下午开了个pct的会,要做什么其实是清楚的,但怎么做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嗯,虎年的第一天,用一句王兴的话作为结尾吧: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2021年度flag review

1. 全年不喝碳酸类饮料、奶茶。

——在一个餐饮方向的创业公司,这个太难了;公司每周五的下午茶,几乎都是各类奶茶。

——以及今年不仅喝了碳酸饮料,还是自己参加工作10年来,喝酒次数最多的公司,以及叫的代驾是过往的几年的总数。

2. 全年更新文章(包括公众号以及这里)12篇。

——没有,总共好像也就写了4篇,差的很远。

3. 体重要降到165斤(目前是178斤)。

——目前是146,前面这个数我严重怀疑去年写的时候写错了…印象中自己完全没有上到过178这个档位

——今年最高峰的印象是在160。

4. 梳理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这个就别提了,差的很远,一方面是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靠运气赚来的钱凭实力亏回去。

5.工作日平均手机拿起次数不超过60次,工作日有效生产力平均时间超过4个小时,周review进展。

——日均78次,超标

——生产力平均时间,好像很难有数据来确认,大概率是没达标。


2022年的flag还是要立,春节时更新。

怀念广州

曾在广州呆了6年,本科4年+研究生2年,人生中差不多最是可以肆意妄为的时光。毕业之后,回去的广州的日子屈指可数,或者哪怕是去也是匆匆而过,再也很难与这座城市有过多深入的接触。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缘故,广州这座城市频繁的出现在公众媒体与朋友圈中,也不经意的回想起很多关于这座城市的往事。

如果要追问最早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应该还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那会,作为省会城市,天然的能够被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那会在老家看珠江台的天气预估节目,会有一段关于珠江的夜景,配上广东民乐,就觉得特别有意境,特别想自己以后能够生活在这座城市。

因为父亲生意的缘故——那会还没电商,广州作为商贸城市,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专业的批发市场。父亲在中山修手表、卖钟表,所需要的零件、钟表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去广州「进货」的,偶尔碰上寒暑假的时候,父亲会带着我一起去广州,虽然次数并不算很多,但每次去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新鲜,特别期待。至今脑子里还能够想起,跟父亲坐客车到广东省站再到越秀的站西路附近,那里有个超大的钟表批发市场。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几乎没多想就是奔着广州去的,虽然没有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但还是留在广东。还记得第一次大学报到,从中山坐车到芳村客运站,经过鹤洞大桥就差不多是到了芳村客运站(也就是这次广州疫情的重灾区)。学校安排了接送的车辆把我们从芳村拉到了海珠,来到了接下来即将生活4年的赤沙。一个从地图上距离琶洲会展中心很近,但实际我们通往外面的世界基本上只能通过14和37路公交车来完成的地方。14路到广卫路总站,靠近北京路;37路到东山口,然后两路公交都会经过诸如客村、珠影这些相对靠近学校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这两路公交车几乎就是我们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了,从这两路公交车出发,换乘地铁,然后是广州的各处角落慢慢的留下脚印: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中山纪念堂、白云山、大学城、岗顶、天河城、东山口、珠江新城、华工华农那一片、沙面、珠江边……太多太多地方了。现在想想慢慢都是回忆。

到后来本科毕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相当部分就住学校附近的城中村,既熟悉又便宜。而我读研到了大学城,偶尔从东校区到南校区,或者从大学城到赤沙——依旧是熟悉的广州味道。

这6年下来,我来往广州和中山的交通方式也在变化,最早都是坐客车,要么到芳村客运站要么到越秀南客运站,然后地铁转车一个多小时到学校;后面开通了轻轨就变成了轻轨到广州南站,然后南站地铁到客村地铁站再到学校。

这一切,背后的人和事,满满的都是回忆,怀念广州。希望能够再从起点到终点好好再坐一次37路和14路车。

又是一年续费时

给这个互联网上不知名的角落再次续了费,存续时间目前累计近10年了。

依旧很少更新,依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新一次。

但留着似乎就是有某种某一天会更新的可能性。

谁说不是呢?

Nothing is impossible.

这几年,AI这个词实在太火了,我们试图穷尽想象力去思考AI所能达到的边界,并开始朝着这个边界去开疆拓土——仿佛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的世界就在不远处的等待着我们。当然,其实我们清楚,要到那步,还差着远呢。尽管如此,其实并不妨碍我们做个假设: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世界会是如何的呢?或者说,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假设那个还未到来的世界,回到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中,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这几十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什么改变?

在我看来,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归结为,这些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实在便利太多太多了。就拿写个文档来说吧,现在我们哪能离得开电脑?但放到以前用笔写字的时代,甚至是古代毛笔的时代,效率能比吗?又比如说高铁汽车这些发明,让距离缩短,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强了。又比如说通讯,从前的那种什么驿站,飞鸽传书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电话,微信让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实时交流,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工具发条消息,瞬间就有可能被全世界的人看到。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多的太多了。

但如果我们在这个直观的感受上再思考一层,本质上这些科技的发展是改变了什么?我认为其实是在于效率提升同时人对时间的感受。比如在古代以驿站为通讯的时代,进京赶一次考就得大半年,时间单位可能就是年;而现在从中国最南端飞到最北段可能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时间单位是小时;而通信技术更可以让我们每天的时间变长以分秒来度量。所有的科技发展一直都是在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我们在每个事情上所需花的时间。AI在做的事情也是这样,可以设想的是AI改变的第一步是将重复性的,能够有相对明显特征的工作内容取代掉,然后再往下可能就是将相对没有那么明显特征的工作内容也有解决方案来解决,可能终极的状态变成,人的对时间精度进一步提高,所谓地理位置对人类行为的限制极有可能会被大大的突破——也就是说往后一个北京,一个深圳的处于2个地方的感觉会消失掉,压根就没有这个区别。嗯,异地恋也许会不复存在。

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是:显然,时间会被大大空出来,然后呢?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我现在思考下来,最大的可能性是体验情感——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其实会被用来寻找各种新的情感刺激,否则人类极有可能失去作为人类存在的必要性。人类体验情感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条是来自物理世界的突破对人情感的冲击,比如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与渴望,不管是新大陆的发现还是对外太空的持续的观测其实都是以物理世界改变而带来的内心世界的震撼;另一条途径则是更多源自内心世界,人类其实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但如果不被引起共鸣,很多情感是难以被刺激出来的,但当我们真正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诸如音乐、艺术等等这些精神领域的熏陶,以及有太多事情可以被轻而易举的体验,我相信人一定乐此不疲的去探索内心情愫的种种,直到某一天可能这些情愫也被穷尽——这种可能性存在吗?或者说,其实我们也许不需要看的那么长远,今天在看《怪奇物语》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所谓的朋克风会从美国兴起,我现在的答案时,因为美国那会已经到了一个在足够富裕的时代,当年轻人不怎么需要通过自己辛苦工作就能够过上不错物质生活的时候,你说这些拥有大把时间的年轻人们可以来做什么呢?除了追求内心的刺激与满足感,恐怕真的没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对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一定会越来越多样化。

Nothing is impossible.

中国这个产品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尤其是社交产品,有个规律是这样的:当你这个产品的用户规模占你目标用户规模比重越大的时候,用户体验相对而言就越有可能被迭代的更好。这方面像微信、Facebook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交产品本身是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目标用户都在这里,交流起来自然没什么障碍;另一方面当产品沉淀的用户足够多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也肯定更多(其他小规模用户产品存在问题的概率相对更小),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被解决的问题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提升。

如果把中国当成一个互联网产品来看,你就会发现这个产品还真的挺牛逼。从用户的体验来看,虽然吐槽这个产品这毛病那问题的不少,甚至也有不少用户动辄说劳资不在你这玩了,但主流用户去群体还是觉得这个产品体验还行,不管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大体上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且也有不少用户群体非常愿意主动讲这个产品的好处,有口碑效应了。虽然现在还不完善,但搞产品的人都知道,一个如此庞大用户规模的产品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着实不易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程序猿、设计师分别是谁呢?

 

0726 休息:让自己心里好受

可能是前段时间跑的稍微有点力度过猛,脚跟跑起来的时候会有些疼痛的感觉,所以今天没下去了——但如果电竞也算是运动的话,那么今晚上其实是在玩王者荣耀,其实自己内心明白,后者才是导致今天没去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前者只不过是在让自己内心感觉没那么惭愧的一个借口而已。

人其实真是一个善于为自己找理由的物种,这几乎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尽管我们也经常在事后很容易就发现,这样逃避不好,但我们似乎没法控制自己。

比如说,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杭州绿城放火事件。除了那位保姆因为涉嫌直接纵火被关押无法发出声音之外,所有其他的涉案方都在强调,不管是物业方还是地产商、消防局等,自己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是「及时的、到位的、按照既有的流程规范」,说白了就是说自己不会主动承担这个事情的责任。我估摸着如果那位保姆能够发声,可能也会为自己找出一堆的理由来。但回过头来想,真如他们所言是尽职尽责的在第一时间处理这起事件,那么这起事件就应当避免掉了才对,但结果是在这起事件中,造成了一位母亲三位孩子惨死的悲剧事件。显然结果是已经摆在那不会骗人的,这就意味着背后肯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导致了这起悲剧。但本性使然,让我们是不会主动去说这个事情是我的错——但即便是真承认有错了,可能也没办法抚平那位父亲的内心的伤痛了。

另外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是最近的一部电视剧《我的1/2前半生》,一句话概括之就是讲的男男女女的那点事,无非就是有小三啦,出轨啦,离婚啦,恋爱啦,闺蜜,职场等等这些事情。多少让我有些不能理解的是,大多数人的三观里,比如陈俊生跟罗子君的的这段婚姻,很多人会觉得是陈俊生出轨所以错都在他,凌玲勾搭陈俊生所以错在她,但说到罗子君的时候,我们好像更容易角色代入罗子君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在家带娃全职家庭主妇结果来自己的老公还出轨了,这TM的都是别人的错——照我说,要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另一半真如罗子君开始演的那般,那老公心里得多大才能假装若无其事?另一边,贺函跟罗子君及唐晶之间的感情纠葛,大家似乎更容易站在弱者这端同情唐晶,然后指责罗子君与贺函的背信弃义。唐晶自己心里大概也是在想如果不是罗子君的横插一脚,自己跟贺函之间是能够幸福的走到一起的。但是拜托,一段十年的感情都没能走到一起,这其中难道也不应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唐晶自己心里有正视过在她与贺函相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么?本质上是她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若即若离,患得患失。当然贺函身上也有问题,但最后当贺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跟唐晶走到一起的时候,唐晶给的是什么反应——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贺函心里就再也无法如过去那般去面对了吧,我想最后即便不是罗子君,也有另外一个罗女君啥的会取代唐晶在贺函心里的位置。

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要讲的另外一个悲剧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其实意识到我们会本能的逃避,这是不好的,但仍然会本能的去逃避这个本能——这才会让自己心里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