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跑步 22:慢慢来,比较快

坚持运动的第22天。

晚上给闺女讲完故事后媳妇带着她睡觉,然后我下来跑步,结果跑了老远发现运动手表的记录没开——不知为何华米现在的GPS的定位效率特比低,其实我在家已经开始按了跑步记录,但因为没识别到GPS,所以没有正式开始记录,记得刚戴的时候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终跑了5公里多,虽然速度并不快,但这种跑步的感觉特别好,至少感觉自己能保持这种状态继续跑5公里。

坚持跑步到现在,试过不同的跑步方式,比如尽全力跑的、快慢结合跑的、走走跑跑的,很多时候会在跑的过程中胡思乱想很多事情,反倒是对跑步本身少了很多关注。今天试着将精力投注在跑步本身上,每超过路上的一个行人的时候都似乎有种成就感,激发着自己继续往前跑。每超过一个行人的时候,我就会选择一个新的超越目标,起初觉得自己跑步的速度并不快,所以就选的不那么远,结果发现超越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我就试着把在更远的行人定位目标,看起来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自己是慢速跑,但最后我还是能够超越。也许有人会说,别人不知道你把他当做目标,他也没发力跑步,所以我能够超越他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如果把这个好比是人生,我觉得肯定多数人会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会注意到身边有人在关注他们,在以他们为目标势必要超越他们,但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被超越甚至被淘汰的,没有人有义务跑到你耳边大声告诉你有人在追你你赶紧大步往前跑吧,他们不信或者不懈,反倒是那些初看起来慢慢吞吞的人一点一滴的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跑步是一向孤独的运动,在跑步的旅途中,没有人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是什么,你要遵循什么样的路径,你唯有依靠自己的双腿一直跑,试着自己找到跑步的意义跟价值,你才能跑的更远。

为了能够跑完全程,刚开始的时候你得告诫自己不要试图刚开始就跑的很快,因为很可能你是在透支精力到后面就完全没力气跑;在跑的路途中,你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哪怕别人跑的快,还是别人如龟速般爬行,你唯一要做好的是你自己,不要受别人影响而突然加快速度或者可以缓慢,你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节奏继续向前奔跑;在看到胜利的冲刺线的时候,你得告诫自己不要以为马上就能够拿到胜利果实,想着应该一鼓作气马上冲刺,结果过于心急冲得太猛,反倒在最后一刻体力不支而倒下。

一个好的跑步者,一定是有着极好自我认知与审时度势能力的人。对自我认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节奏与跑步策略是什么,能够审时度势才能根据赛常的情况有的放矢,灵活调整。

人生也当如此,在你心急的时候,在你慌乱的时候,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你感觉有莫名压力的时候,慢下来,停一停,这样或许会比较快。

0630 跑步 21:记一次面试

坚持运动的第21天。

下午面试完之后直接回家,6点多的时候下去跑的步,第一次在这个点出去跑,感觉略不适应,天也热,时走时跑的坚持了5公里,有点儿吃力。

有两年没被面试过,尽管在这之前把自己过往产品的经历针对性的进行了总结,但还是略显紧张——一方面是对于不确定的恐惧,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出于对结果的期待。

首先我得感叹的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小,哪怕是再陌生的一个公司,总能找到某种关联之处。这回面试,一坐下来,他就告诉我说,他上家公司的有位同事认识我,且向他作过了解,对我产品方面的能力倒不是特别担心。Caoz刚好发了一篇文章《前人挖坑,后人扑街》,里头举了几个例子都在讲原本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规则来获取利益,结果后面的人不仅享受不到这个利益,反而会因此受到牵连——比如,有更严厉的规则来制约。反过来说,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是贡献价值的,你是被他人认可的,哪怕在这个地方没有获得马上的好处,但也会在其他的地方给你补偿。不知道这是否算是宿命论——我自己是愈发觉得:冥冥之中,这个世界似乎是被某种平衡规则在主导的。比如,在工作中,你在A公司只是混日子,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在挖了一堆坑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看似好像以后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但慢慢的,你在这个圈子的名声就坏掉了,最后谁还敢找你;虽然短期来看似乎确实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但最终你会在遇到一堆前人给你挖的坑面前哭笑不得。这其实就是某种平衡的力量。只要想在这个江湖上行走,那么就得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段旅程,莫要有侥幸的心理,否则最终坑的还是自己。信任与口碑的建立太难了,你可能花3年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结果可能会在一瞬间被击垮,所以,在做任何行为之前,都要训练自己这种本能的反思:这是否值得呢?

其次让我觉得比较有印象的一个问题大概是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之间如何联动。这两天我琢磨这个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考虑到的:

  • 商业地产其实是越来越多的,综合体的分布密度是越来越多的,但不同的综合体之间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区分度,也就是这在用户层面,可替代成本是很低的。
  • 正因为替代成本很低,所以用户跟综合体运营商之间的连接关系也是会很弱的,虽然会去体验会去消费,但其实它去的并不是跟运营商之间发生连接,而是跟综合体里头的商户发生连接。当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综合体会采用先进的物联网设备来捕捉用户信息,但也仅仅是用户信息而已,如果无法将这些用户信息转化成能够跟商业综合体之间形成可运营的关系,那么就只能提供概要的价值。
  • 至于说综合体之间的住宅地产,逻辑上也是类似的,也是很弱的连接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逻辑上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落在什么地方呢?我现在理解下来,其实是一种供求关系。怎么理解呢?

过去综合体的运营商可能只是一个招商的工作,但今天要变成一个运营的工作了,要对综合体里的商户进行联合运营,要能够运营出来对用户有足够吸引力的服务与体验,然后才有可能反过来对周边的住宅业主形成吸引力。

举几个例子:

  • 比如我们家其实为每周吃什么这个问题头痛不已,每次都在点评上看半天,搞不清楚到底吃什么好,实在不行就安慰自己说可能到了海雅缤纷城就有想法了,但结果去到愈发感觉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相信有我们这类情况的人不在少数,那么作为运营商,在这方面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服务提供出来。
  • 比如现在商场里确实跟小孩体验的业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能够提供小孩服务的商户们,其实本身是有侧重点的,但对小孩来将,他其实又是需要整体的,这种情况下,作为运营商能否作整合然后以某种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到消费者?

这些例子其实是想说明,每个人去综合体消遣的人,看似是随机的,但其实都有很多痛苦,当作为商业地产的运营商能够针对这些提供有价值服务的时候,那么就有机会可以撬动周边的业主,有了业主的认可,反过来就能够撬动B端的更多资源来整合更好的服务,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

我想,如果是房地产要更好的服务自己的业主,本身确实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至少天然的信任度要比外面一般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所谓生活平台要好很多,当然,现在对于品质服务的呼声越来越多,类似好慷在家的这种路线反而是值得借鉴和关注的。

 

0629 室内骑行 20:我是如何进入互联网行业的?

坚持运动的第20天。

一度以为运动记录要中断了,因为陪闺女睡觉,一觉醒来发现已经是快12点了。这是个尴尬的时间点,没有马上冲下去跑一圈的动力,甚至连骑车的兴致都难以提起,然又不甘心就此中断连续运动记录——当然,最后肯定是后者战胜了前者,踩了25分钟的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倒也挺舒服。

这段时间准备面试,趁此机会,把自己整段的互联网的经历进行了下回顾。

为什么会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为什么会选择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09年本科毕业,那会考研的事情还没完全定下来,师兄介绍去了家做互联网营销的公司实习,公司名字叫做「广州时代财富科技有限公司」(刚去百度过,发现公司网站已经打不开),这个公司的业务其实主要是帮人做网站的,当然主要是做大客户的,比如银行、政府之类的,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营销顾问公司(成立于2000年)。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其实大有来头,叫做「张静君」,丁磊的网易能够起来,这里头不能不说有她的功劳。在里面实习时间不长,主要是做的事情是协助别人做政府网站的评测,当时好像对比了天河区、福田区、浦东区这几个政府网站。虽然其实并不算是正式触网,但好歹也可以认为这是我自己从事这个行当的起点。

11年毕业的时候,实习先后去了广州电信研究院跟深圳中行。在电信研究院的算是跟互联网沾点边,但中行的实习可就完全跟互联网没什么关系了。那会其实压根没想过自己可以找什么类型的工作去什么类型的行业,对于产品经理的岗位更加是没有认知的。那会,大家所认为的好offer还是像移动公司,尤其是深圳移动为首,大家都在传待遇很好,然后像快消公司宝洁、联合利华,咨询公司埃森哲等等这些跨国巨头们都是很多人向往的去处。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多数人都是海投,来中大做校园招聘的公司很多,每天晚上都有很多笔试的机会,甚至很多人会跑到旁边的华工去笔试。我面试的第一家公司也是第一个给我offer的公司是金蝶,我到现在为止都忘记是什么面试的岗位了,然后第二个给offer的似乎是广州电信。但自从面完腾讯之后,我就对已经有的offer及非互联网类型的公司毫无兴趣了。

当时腾讯的面试流程是这样的:官网校园招聘填简历报名——>通过筛选——>笔试——>群面——>专业面——>HR面。每一轮人都巨多,称得上是海选了。我是在专业那面被刷下来的,忘记那哥们是哪个部门的,也不知道这哥们现在在互联网圈混的如何了,我大概记得的问题类型是诸如怎么看阿里、腾讯、百度的,还有一种类型的题目是一个瓶子说出20种用途——就是俗称的考察什么逻辑啊归纳能力的。肯定是表现没能达到面试官预期,所以没通过,但自从面试完腾讯之后,我自己脑子好像一下子被激灵了下,觉得自己就应该去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因为我把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给串起来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跟互联网还是挺多渊源的,比如自己就96年开始就触网了,那会一叔叔家里老早就捣鼓的可以上网,他教我使用的电脑,我还清楚的记得那会登录的网站叫做视聆通,估计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在中考的时候曾跟父亲约定过,如果能考上一中就给我买台电脑,结果自然是我如愿拥有了自己的电脑,02年那会,请一位在电信工作的叔叔帮忙组装的,花了5000多,唯一记得的就是40G的硬盘,其他的配置已经全部忘记了,清楚记得的经历是那年暑假用modem上网,虽然是龟速,但真的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俩月的电话费巨贵无比。再往后呢,接触到了Web2.0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没人会提了,但那会大家都在充分讨论Wiki、博客、Tag这样的概念。(于今天看来,这其实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从只能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围观到多数人都能够参与的转变,而往后每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新的应用形式,其实都是从大幅度的降低了人们参与互联网的门槛,这是互联网能够不断得以向前发展的根源。)当我,把这些经历都串起来之后,就变得对进入这个行业有着某种执念。

于是乎,接下来我几乎就是对于非互联网公司的招聘没有半点兴趣,但凡跟互联网沾点边的我都会觉得要去试一试,记得至少像UC、迅雷等这些公司都是去过的,甚至连游戏公司(网易游戏,金山游戏)也去混。最终是百度给我抛过来的橄榄枝。

百度的面试挺快,笔试完第二天就让去面试了,地点是在华工酒店,然后是2轮面试一个上午结束了,先是一位胖胖的小姐姐,后是一位瘦瘦的小姐姐,面完就直接给offer了。现在唯一能够想起来跟面试官的聊过的问题一个是产品跟运营的关系,当时我说的是产产品是孩子她妈把娃给生下来,运营是爹把娃拉扯大(大概是这个意思吧,今天回想起TM总觉得哪儿不对劲……),然后就是是否愿意去北京的问题了……

于是,我就这样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入了产品经理的门,一晃六年有余了。

 

0626 室内骑行 17: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

坚持运动的第17天。

原本想着跟媳妇一起陪闺女睡觉,结果小家伙半天没睡着,甚至自己都已经睡了一个小时,小家伙还在翻来覆去,只好自己爬起来,才发现已经是11点了,索性就不下去,在家里骑自行车好了。

运动每天都还在坚持,但文章是欠了好几天了,会补上来的。闺女来深圳唯一不那么好的就是时间往往不怎么容易受自己控制,白天基本上属于总想陪着她玩会的状态,晚上等她睡着运动完回来又都挺晚了,加上天气热的不行,前两天客厅空调还没装,外面简直没法呆,在房间打字又怕影响到她睡觉。于是乎,不知不觉就落了几天。

媳妇常说,我们这闺女,是一个傲娇的妹纸。确实如此的。傍晚带着她去小区花园坐滑梯,结果去到那儿的时候,她看了几眼滑梯,告诉我们说,滑梯脏脏,不愿意去坐了——前几天一直下雨,这两天出太阳之后,滑梯上表面上就有明显的泥土跟叶子粘在一块,确实看来不那么干净。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之前这小家伙就因为裤子上掉了点汤汁喊着脏要奶奶帮忙换裤子的。我说闺女这基因完全是遗传媳妇——超典型处女座,等到闺女再长大些,有这母女俩「监督」下的生活,想必一定会很幸福。

这几天与闺女相处,我寻思着这小家伙目前的几个特点:

  • 对事物有着极强好奇心与求知欲

小孩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多半是源于父母,或者说是早期与她最亲密接触的那么三、四人。这个时候小孩印记在脑海中的认知,更像是一个概念,比如她通过与爸爸妈妈的接触,能够认得出来爸爸妈妈,或者是她周遭触手可及的事物,如奶瓶、奶粉、桌子等等。她也可能通过绘本或者动画片这样的媒介,习得很多她短时间内接触不到的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她也能凭借外形、颜色等区分出来,但这些毕竟都是在脑海里,尚未与真实的世界关联起来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她对很多事物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的,比如醉醉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什么来的呢?」、「这是有什么作用的呢?」,在我看来,这是她在试图建立对这些事物的进一步认知,虽然她问的很多事物其实我们都有跟她说过,甚至她是知道这些是什么来的,但她仍然希望爸爸妈妈来告诉她答案。更明显的表现是,这小家伙现在特别喜欢去楼下,去超市——她脑子里通过绘本其实已经认识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但当她在超市看到那些跟她脑子里认识的事物一致的东西出现在货柜架上的时候,她就显得特别兴奋,一定要拉着我们的手告诉我们那是什么东东,以至于跟她说回家的时候,她老大不情愿。在她更小的时候,带着她走在路上,她最大的乐趣就是一一告诉我们所有她认知到的东东:数字、英文、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等等,只要她认得的,就一定会无比骄傲大声的告诉我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都没注意到的很多东东,都是在她的指引下我们才发现。

  • 情感表达

相比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感表达其实可以算作进一步的认知,这个时候小孩的一些情感表达在我们看来,通常会觉得又气又好笑。最早小孩的情感表达是简单的「哭与笑」,慢慢的会有些动作的表达,比如嘟嘟嘴,再到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的表达。比如,昨天小家伙午睡一直到五点多,我们寻思着再睡的话晚上就睡不好了,就把她叫醒,把她抱到沙发上的时候,她就扁着小嘴对我们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然后就一直嘟囔着说「醉醉不高兴了」。结果到晚上,她还早呢的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然后她就要抱着妈妈说悄悄话:「妈妈,你睡着了吗?我还是睡不着……」。每次听到她这么个表达的时候,都让我忍俊不禁。

  • 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应该是小孩在对客观事物有了认知以及知道情感表达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往往小孩拥有的自主意识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比如,现在醉醉在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意识之后,就会有很多时候要自己去完成一样事情。穿衣服的时候,她开始总想着要自己完成,虽然其实她自己还不能完全穿好,但她一定要自己去尝试,如果是我们帮她穿好,她就会不那么高兴;吃饭的时候,她开始喜欢自己拿勺子喂自己吃,虽然她拿勺子的姿势还不那么到位,自己吃饭的速度还没那么快,但这个时候的她一定会想着自己去完成这个事情。再比如我们跟她强调规则的意识,她自己也知道之后,便会去遵守一些我们跟她约定的规则:吃饭的时候,我们说不能看电视,于是只要吃饭的时候,不用我们讲,她自己一定拿遥控器关掉电视,甚至不仅她自己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我们吃饭的时候她也会大声的说「吃饭不能看电视」;她现在对小猪佩奇特别着迷,翻来覆去看好几遍似乎仍然饶有兴趣,只要我们不干预她可以一直看下去,但只要我们跟她事先约定,看3集或者看30分钟,到点的时候我们跟她讲她也会愿意接受我们把电视关掉。

常听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老实讲以前对这句话没有太多的感触,可是当空下来花点时间去琢磨这句话,去回顾宝宝的成长过程的时候发现真是如此。越往后,父母本身也会成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活儿,不学习,落后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会让孩子失去很多——这种失去并不是说小孩在学习或者未来的成就上落后于别的孩子,而是孩子本身就没有形成某种与这个世界行之有效的相处方式,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致命所在。

0625 跑步 16:装修从业2年之设计篇

坚持运动的第16天。

晚上换了一种新的方式跑步,间歇跑。快走的时候心里默念数到100,然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跑,同时也是默念数到100,再换回慢走。以这样的方式间歇跑,从最后的数据来看,同样的距离,但燃脂心率的区间占比是35%,这比之前那种一直跑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增多——如果减肥的话,这种跑步方式应该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今儿把客厅的空调装上了,当初装修这房子的时候,一来当时预算紧张,二来低估了我们对热的忍受程度,在入住后的第二年我们就后悔了,一直念叨着该给客厅装个空调。但我们当时装修的时候有欠考虑,既未留空调空洞又未留专门的线管,担心着无法安装,在咨询多次确认无没什么影响之后,终于在这618大促之际定了格力空调,上门安装的师傅也挺认真负责,没有额外的收费,整个流程挺顺畅,总算了却一桩心事。

虽然自己在装修这个行业呆了两年,但即便是现在重新装修,也难言能够把这个事情真正考虑的周全,装修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解决当下家居生活的问题,也需要着眼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而未来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清楚呢?

早两年装修O2O特别火热的时候,诸多的创业者所宣讲的服务理念很多都是试图跟业主讲「装修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要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解决装修过程中诸多复杂问题」,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讲类似的概念,当初并不觉得这么讲有什么问题。但如今回顾自己装修完入住2年的感受,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这可能是对业主的一个误导,也许容易让业主降低对装修这个事情复杂度的预估,但最终为结果买单的却还是也许要在里面呆上很多年的业主。

多数业主在第一次装修的时候,本身是没有「居家」概念的,因为过往可能是租住的房子,人的心理上天然的会降低对租住房子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并不习惯于花时间花精力来布置,让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装修,装的是什么呢?是那对那房子刷刷墙,摆张沙发,挂个壁画吗?显然不是,装修,装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装修是帮助自己实现更好生活的途径。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多数人其实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装修,我们太容易陷入拿到房子的喜悦之情,太容易沉迷于对装修风格的追求,太容易陷入对价格的纠结,唯一难以进入的是自己居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时候,想要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业主的目光短浅,行业本身的发展也未尽完善。太多的装修公司想的是怎么能够拿下更多的客户,签更多的单,至于签完单后怎么服务客户,几乎是靠设计师们各显神通了,多数设计师被教育的套路是上来先了解清楚你的预算,在你的预算范围内,怎么搞依你来,还美其名曰尊重客户的选择,这实际是对业主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很多业主会反倒会认为这样的设计师不错。所以,这个行业就是在这种「相互成就」的状态下,发展了十几年。

这一波的装修创业者们,给出了其中一种解决方案是套餐形式的「标准化装修」,爱空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喊出的口号是「确定的幸福带来标准化家装」。这是否就代表着未来呢?谁也难以在今天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套餐始终只是解决其中的一种装修解决方案而已。但不管是用户还是这个行业,今天的焦点是解决方案吗?这个市场又缺乏解决方案吗?我直观的感觉还不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缺乏的是一套成体系的关于识别、理解用户装修需求方案的方法,更缺乏的是一套能够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到装修全程的支撑体系。尽管,我们都将「用户体验」挂在嘴边,但至今恐怕没有哪家公司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装修服务体验明显优于市场。

现如今的装修流程里面,设计师是被定义为「理解用户装修需求,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角色」,跟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非常的类似。但现实中,一般的家装公司设计师占据市场的主流,这类设计师通常却又通常需要背负营销的重任,是为业绩买单而不是为用户体验买单;而通常能够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理解业主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师已经是收费不菲非一般人能够承受。这个市场在呼唤品质,愿意为服务品质买单,一般的设计师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服务的需求;但他们的付费能力又还不足以支持他们为设计付大价钱,这是目前行业的矛盾所在。也许将来会有更先进的工具能够帮助更好的理解业主的需求,但这个目前还不现实,设计师依然是整个业主装修体验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零零散散,写了这些,算是对自己过去2年在这个行业的一点小总结吧。

事实上,我在思考另一种可能性是:产品经理转型为一个装修设计师,具备可能性与可行性吗?

 

0624 跑步 15:内驱力

坚持运动的第15天。

开始一个新的运动周期,15天是个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周期。其实跑步是项孤独的运动方式,甚至短时间内也难以看到坚持这项运动的效果,但为什么很多人却标榜自己喜欢呢?大概是因为它的进入门槛极低,看起来对场地对时间都没什么要求,只要你愿意就能够跑起来。但因为它的孤独无趣,最终能够坚持的人,也不算多。如果说跑步孤独无趣,也得把写作算作一件。如今,我却硬生的把跑步与写作同时坚持,应该要把自己也列为无趣之人(此处应有掌声)。

最近琢磨一个词语叫做「内驱力」,没来由的对它感到印象深刻。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或者说随波逐流,这是说,普罗大众的生活往往是被环境改变跟塑造的,从众是个很可怕的力量,《乌合之众》这本书应该讲的很透彻了。绝大多数人这辈子其实都是被外界力量推动着往前走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人看起来很厉害很优秀的人,实际上是被某个环境放大或者说是在那个环境中的优秀,一旦脱离里成长的土壤,突然发现好像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这是为什么常常有很多大公司高管出来创业的时候,所取得的成绩没有那么好。

但往往也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的成长是依赖于「内驱力」的。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是严于律己,对某些事情有着近乎固执的坚持,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似乎总能依靠自身力量突破限制拿到自己追求的结果,他们内心坚定哪怕是遇到挫折与困难,但不会轻易退缩。当然,失败其实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一旦他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因他们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可能会被人暗地里嘲笑为「傻子」;而当他们真正取得成功的时候,外人又常常会忽略他们过往苦行僧般的经历。这类人是现代社会的稀缺物种。

也许多数人已经不习惯于成为这样的物种,但如若真想不开,要成为这种「稀缺物种」,也并非无迹可寻,核心的关键词是「自律与自省」。

我们所面临的诱惑太多,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总有太多东西能够轻而易举的转移我们那稀缺的注意力。而自律的人生,可能是枯燥无趣的人生,对比过于强烈,短期的体验来看,前者高于后者太多,以至于我们甚至都已经忽略「自律」的存在。自律是一项需要修炼的能力,枯燥行为的背后我们需要赋予它存在的意义,否则它便始终如镜中花水中月,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也已经不习惯于面对一个失败的自己,这样的字眼着实太过于触目惊心,现代人脆弱的心灵可能无法承受。但自省恰恰是一个需要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过得很失败,这是一种往自己伤口撒盐的过程,想起来的感受只有痛。无法承受这种痛的人,是无法真实面对自己的。

爽哥昨天看完《王兴从哪里来》一文后,在其公众号作了个总结:

人到中年生一场重病或遭一场大难,是很大的福报,因为这是对自己的清零,让自己彻底反思脱胎换骨的方式,清零之后人才会重新架构一套具有生命力的性格和思维系统,修复暴露出来的盲点,装进新的东西。

我把这段文字转发给精通命理的朋友丙先生,他深表赞同,说大部分人一辈子连亏都吃不起,别说爬起来继续前行了。足够大的打击对人一辈子影响深远,因为打击过后你就知道砍掉你的妄念妄愿,坚持你的人生信条,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我认可这个结论,可是,知易行难啊。

 

0622 跑步 13:深圳这4年之工作地点篇

坚持运动的第13天。

今天是阵雨天气,上午把车开去附近充电时,正好是今天雨最大的时候,如同天上有着巨大的脸盆在往地下倒水,反正从车窗往外看是一片模糊。跑步的时候倒一切晴好,继续坚持的是全程凭自己感觉在跑,未看手表的数据,状态一般,平均心率在153,燃烧脂肪的心率区间只占了10%——不管怎样,先得坚持在这个平均心率下跑段时间,然后重点看怎么提升「配速」,嗯,慢慢来,比较快。

昨儿开着车把这几年工作过的几个地方转了一圈——这些地方是在深圳几年的一部分。

第一次跟深圳的亲密接触是05年,那年高考结束,说是持着高考准考证去欢乐谷这些地方玩是可以半票的,然后就跟初恋此处经媳妇提出抗议本人已深刻意识到公开场合「含私底下场合」提及初恋是大不敬行为,本人已意识多所犯错误之严重性并深刻自我检讨,并保证此为初犯且不会再犯,望媳妇大人大量原谅)还有几位同学到深圳玩了。但我已经全然记不清楚当时我们是否去了欢乐谷,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会我们乘坐大巴过南头关,司机让我们都下车走过去——那会关内还是特区,要进特区得查验身份证。去年,南头关完成了改造,拆了,变成了道路,南头关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怕是永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再一次来深圳的时候,已经是5年后了。媳妇开始在深圳工作,我还在中大读研,我们异地。那会大学城跟深大之间有校园快巴,30块,2个半小时。5年后我再一次来深圳是在一个下雨天,大巴先到深大然后再坐公交到「宝安万佳」,从这个站下车后到那会媳妇住的地方其实已经很近了,我叫了个电动车,结果坑了我20块。对科技园第一次有印象应该就是那会开始,「深南大道」边上高新园附近,「金蝶」、「中兴」、「康佳」、「联想」、「TCL」、「创维」,看到这些熟悉品牌的名字被挂在不同建筑物上,内心还真有点小激动。

也是在那年的暑假,在中行实习,住在福田莲花一村附近,具体什么地方已经记不清楚了,上班的地方在南山天利中央广场,楼下就是海岸城——按如今的词来形容,上班的地方高大上,金融行业也高大上,但我现在基本记不清楚实习的时候做的是什么工作,似乎是协助师傅搜集一些资料啥的,但唯独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片段是跟「滨海大道」有关的——不是我的导师,而是另外一个姐姐,带着我去拜访客户,还记得那个客户是畅捷通,她开车,我们走在滨海大道上,可以看到海边,风景真好。那是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自己开车走在这条路上呢?当自己真正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反而很少走这条路,但每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片段,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再一次跟深圳产生亲密接触,已经是13年了,离开了北京,准备扎根深圳,与媳妇会师,结束过去几年的异地恋。

在深圳第一份工作的上班地点在源兴科技大厦,就在北环大道边上,属于科技园北区。后来每次下班回家走北环大道的时候,总是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大厦顶楼的这几个字,特别的亮眼。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在研祥科技大厦办公,深南大道跟南海大道交叉的地方,离腾讯大厦不远,其实周围好几栋都有腾讯的办公地。我对这个地方感到特别亲切是因为,10年那会大学城坐车到深大,再坐公交去媳妇住地方的时候,那一路公交要经过这个站点,也不知道怎的对这个站点印象比较深刻,顺带着导致后面自己真正在这个地方工作时有种亲切感了。然后我们搬去了科兴科学园,在北环大道跟科苑路交叉的地方,跟最初的源兴科技大厦可以说是斜对面,不远;腾讯的游戏部门也是在科兴这边。这也是每次下班回家走北环大道时能够看得特别清楚的一个招聘。等到自己参与创业的时候,我们的办公地点也经历了变迁,最早的时候我们在南山的北科大厦,算是靠着滨海大道,离着天利中央广场不远,这个地方靠近深圳软件园产业基地,这一带几乎都是新起的楼,百度,阿里,腾讯都是在这周围有自己的起的办公楼。到15年底的时候,我们搬到了龙华淘金地大厦和平路边上,从办公上下班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其实挺好,因为完全是逆高峰,基本不用担心堵车。但要说氛围,科技园这边的氛围确实好太多。

今儿科技园走的这一遭,一切都还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嗯,做好回归的准备。

0621 跑步 12:跑步心率的计算方法

坚持运动的第12天。

总体今天还是个下雨天,时断时续。晚上跑完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又开始下。还不知道这雨要下到几时。继续按照昨天的2个技巧,全程未看手表,默念数字,成绩似乎不如昨天,心率倒控制的还好。在看最后的报告的时候,看到一个关于心率分布的数据,之前没留意过,有这么几个指标:

  • 无氧极限(26%)
  • 耐力强化(53%)
  • 心肺强化(10%)
  • 脂肪燃烧(3%)
  • 热身放松(8%)

如果想要通过跑步来减肥的话,显然我现在「脂肪燃烧」这部分的比例是太低了,所以今天就花点时间了解下运动过程中跟心率有关的知识。但当我找资料的时候,发现迷糊了,太特么多不同的公式,不同的参数,例如至少有:

  • 220-年龄,然后这个数字60%~80%区间的计算方式,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13,151];
  • 180-年龄,这个是最大心率,在这个心率基础上-10为最小心率,运动时在这个心率区间是最合适的,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39,149];
  • 储备心率法,(60%~80%)*(220-年龄-静息心率)+静息心率,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41,165];
  • 当然还有直接给出建议的就是年龄在30岁以上时,心率控制在140左右,年龄在30岁以下时,心率控制在145~150。

上面几种计算公式都不算复杂,而且实际上误差也并不大,可以按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计算方式来作为自己运动时的基准参考,我没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算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凭自己的直观判断跟自己的实际情况,感觉使用储备心率法这个公式似乎是更科学的。

如果是采用这个公式计算的话,还可以参考以下关于不同心率区间个人状态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在运动时对自己所处状况有更好的判断:

  • 大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很累,心搏力快速、迅猛地撞击胸膛,伴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不良感觉,不能坚持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80%~90%HRmax;
  • 中等偏大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比较累,明显地感到心跳加速,呼吸短促,伴有心悸、气促等不良感觉,不能持久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70%~80%HRmax;
  • 中等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有些累,伴随着比较明显地心跳加快,出现心悸等不良感觉,但胸不闷,气不短,稍能坚持继续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60%~70%HRmax;
  • 中等偏小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没有任何不适,但能感觉到心跳加快,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50%~60%HRmax;
  • 小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一点不累,运动时不能感觉到有明显的心跳,能谈笑风生,运动心率范围为小于50%HRmax。

另一个辅助判断的维度是出汗水平

  • 大运动强度:满头大汗,汗流侠背、大汗淋漓,运动心率相当于80%~90%HRmax。
  • 中等偏大运动强度:伴随着运动过程流汗不止,排汗量比较多,即使停止运动也会持续冒汗,运动心率相当于70%~80%HRmax。
  • 中等运动强度:中等程度出汗、额头上汗水挥之又现,持续地冒汗,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出汗逐渐停止,运动心率相当于60%~70%HRmax。
  • 中等偏小运动程度:出汗程度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多,随着运动强度的下降而减少,主要出汗在腋下、腰围、额头等身体部位,运动心率相当于50%~60%HRmax。
  • 小运动强度:身体的腋下等部位表现为潮热,微微出汗,沁汗,运动心率小于50%HRmax。

一般来说,如果是以减肥为目的的锻炼,应该保持中等强度运动,如果是以增强心肺为目的的锻炼,应当保持中等偏大运动。

以上,是关于运动心率的一些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在实际跑步过程中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