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跑步 16:装修从业2年之设计篇

坚持运动的第16天。

晚上换了一种新的方式跑步,间歇跑。快走的时候心里默念数到100,然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跑,同时也是默念数到100,再换回慢走。以这样的方式间歇跑,从最后的数据来看,同样的距离,但燃脂心率的区间占比是35%,这比之前那种一直跑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增多——如果减肥的话,这种跑步方式应该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今儿把客厅的空调装上了,当初装修这房子的时候,一来当时预算紧张,二来低估了我们对热的忍受程度,在入住后的第二年我们就后悔了,一直念叨着该给客厅装个空调。但我们当时装修的时候有欠考虑,既未留空调空洞又未留专门的线管,担心着无法安装,在咨询多次确认无没什么影响之后,终于在这618大促之际定了格力空调,上门安装的师傅也挺认真负责,没有额外的收费,整个流程挺顺畅,总算了却一桩心事。

虽然自己在装修这个行业呆了两年,但即便是现在重新装修,也难言能够把这个事情真正考虑的周全,装修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解决当下家居生活的问题,也需要着眼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而未来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清楚呢?

早两年装修O2O特别火热的时候,诸多的创业者所宣讲的服务理念很多都是试图跟业主讲「装修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要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解决装修过程中诸多复杂问题」,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讲类似的概念,当初并不觉得这么讲有什么问题。但如今回顾自己装修完入住2年的感受,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这可能是对业主的一个误导,也许容易让业主降低对装修这个事情复杂度的预估,但最终为结果买单的却还是也许要在里面呆上很多年的业主。

多数业主在第一次装修的时候,本身是没有「居家」概念的,因为过往可能是租住的房子,人的心理上天然的会降低对租住房子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并不习惯于花时间花精力来布置,让房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装修,装的是什么呢?是那对那房子刷刷墙,摆张沙发,挂个壁画吗?显然不是,装修,装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装修是帮助自己实现更好生活的途径。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多数人其实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装修,我们太容易陷入拿到房子的喜悦之情,太容易沉迷于对装修风格的追求,太容易陷入对价格的纠结,唯一难以进入的是自己居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时候,想要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业主的目光短浅,行业本身的发展也未尽完善。太多的装修公司想的是怎么能够拿下更多的客户,签更多的单,至于签完单后怎么服务客户,几乎是靠设计师们各显神通了,多数设计师被教育的套路是上来先了解清楚你的预算,在你的预算范围内,怎么搞依你来,还美其名曰尊重客户的选择,这实际是对业主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很多业主会反倒会认为这样的设计师不错。所以,这个行业就是在这种「相互成就」的状态下,发展了十几年。

这一波的装修创业者们,给出了其中一种解决方案是套餐形式的「标准化装修」,爱空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喊出的口号是「确定的幸福带来标准化家装」。这是否就代表着未来呢?谁也难以在今天下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套餐始终只是解决其中的一种装修解决方案而已。但不管是用户还是这个行业,今天的焦点是解决方案吗?这个市场又缺乏解决方案吗?我直观的感觉还不是,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缺乏的是一套成体系的关于识别、理解用户装修需求方案的方法,更缺乏的是一套能够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到装修全程的支撑体系。尽管,我们都将「用户体验」挂在嘴边,但至今恐怕没有哪家公司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装修服务体验明显优于市场。

现如今的装修流程里面,设计师是被定义为「理解用户装修需求,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角色」,跟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非常的类似。但现实中,一般的家装公司设计师占据市场的主流,这类设计师通常却又通常需要背负营销的重任,是为业绩买单而不是为用户体验买单;而通常能够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理解业主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师已经是收费不菲非一般人能够承受。这个市场在呼唤品质,愿意为服务品质买单,一般的设计师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服务的需求;但他们的付费能力又还不足以支持他们为设计付大价钱,这是目前行业的矛盾所在。也许将来会有更先进的工具能够帮助更好的理解业主的需求,但这个目前还不现实,设计师依然是整个业主装修体验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零零散散,写了这些,算是对自己过去2年在这个行业的一点小总结吧。

事实上,我在思考另一种可能性是:产品经理转型为一个装修设计师,具备可能性与可行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