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个互联网上不知名的角落再次续了费,存续时间目前累计近10年了。
依旧很少更新,依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新一次。
但留着似乎就是有某种某一天会更新的可能性。
谁说不是呢?
给这个互联网上不知名的角落再次续了费,存续时间目前累计近10年了。
依旧很少更新,依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新一次。
但留着似乎就是有某种某一天会更新的可能性。
谁说不是呢?
「知识就是力量」第四期的主题是关于信任的,确切的说是关于如何重新获得信任。
现代社会,人几乎没法脱离信任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所依赖最为核心的基础之一就是信任。
我理解人所依赖的信任有这么几种形式:
人对生存所处自然环境的信任
最大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按照现在我们对宇宙起源的学说,最终地球也会毁灭,只是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下的我们还不会去担心地球消失的那天。
但很多人已经开始恐慌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界过度掠夺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已经到了反过来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人对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信任
我们维持生活需要一系列物品,所谓的「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就是我们最低标准所需的。当然除此之外,人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每一样背后都是由相应的物品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无法对这些物品产生信任,剩下的途径就变成了回到原始的狩猎或采集社会,一切依靠自己生产,但如此一来,必定没有多少人愿意承担由此导致的不便利性。
人对他人的信任
现实的世界还没发展到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他无需跟任何人保持关系就能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个社会。至少有生育他的父母,哪怕是孤儿,也有将他养育长大的人或者机构;不管朋友或同事多少甚至没有,至少一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生存,总得跟人发生接触。
如果在人与人接触过程中,没法建立信任关系,至少在大众眼里必定是极为难过无法想象的生活,几乎寸步难行。设想下,工作中的关系,如果总对别人的工作不满意,不放心交给别人的工作,或者别人总对你的能力质疑,那么你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工作下去吗?
人对自己的信任
在我看来,人对自己的信任是一切信任形式最为基础的部分。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人失去了信心,无法相信自己值得这世间的美好,万念俱灰,就可能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不信任自己能够具备判断选择能力,反而一味依赖别人给你安排与指导的人生,本质上是失去了自我,这种被别人牵着走的人生,一旦对方心怀不轨,便是极度危险的情况。
讲了上面几种信任形式,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任?
我理解一切信任首先是「预期与实际的至少一致性」,当能够做到「实际超出预期并带来惊喜」的时候,信任就能够被持续建立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任所带来的「预期与实际一致性」呢?很简单,因为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决定的,不管是否有余力去处理那么多信息,大脑本能的会选择偷懒——因为刚开始大脑开始进化的时候,可能还没办法同时处理那么多庞杂的信息,所以就只能有选择的处理的信息,对于已经出现过的类似情况,大脑首选的方式就是去寻找是否有类似的情况,然后按照类似的情况去处理。信任就是减少大脑需要频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之一,因为默认会跟预期一致,所以不太需要动脑子了。当然,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明白,这种「偷懒」的行为并不总是能够奏效。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预期跟实际的一致性被破坏了,其实就是信任被破坏了。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想想百度一贯以来被骂的事实,想想之前魏则西事件对百度的讨伐。昨天刚刚发生的又一起女乘客因为搭乘滴滴顺风车被伺机强奸的事件——距离郑州那起才过去没多长时间,当初我们选择滴滴的服务,是因为原来出租车服务态度差,价格不合理,而滴滴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安全的保证,结果这一年来几起事件,滴滴苦心所经营的这一切都被毁灭了。
信任的构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毁灭信任却可能只是一个瞬间,一个细节。
这是这期内容的核心部分,用一张图说明罗胖子的方法论:
为什么因为做错事导致信任受损后,仅仅道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呢?
对于被伤害者而言,由于对方造成的过错是自己在承担的,仅仅轻巧的道歉并不能简单的弥补我的损失,因此这就会导致被伤害者内心的不公平感。
而对于过错的一方而言,如果仅仅道歉未采取行动,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对方对你或者对你背后组织的不信任,不再选择你的产品或者服务,长远看,还是得自己来承担损失。
因此,仅道歉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具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罗胖子给的是两大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展现行动的魅力。
这个途径说的是,一旦产生伤害行为,必须马上有具体的行动,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来降低这个伤害,这是行动的魅力所产生的力量。
罗胖子举了一个他买书的例子是:
在某电商平台买的书,收到书后发现其中一张纸是脏的,所以打电话去投诉。
客服人员收到投诉后,对这个事情表示了道歉,然后首先询问了书是自己阅读还是送人的礼物,针对这两种情况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果是自己阅读,方案是马上提供一张50元的代金券
如果是送人的礼物,方案是马上快递一本确保无损坏的书本上门。
这个例子其实就很好解释有具体行动解决方案与仅仅道歉的差别。
而行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是因为往往这些事情发生之后,彼此都不希望纠结事情对错本身,因为不管对错已经是过去式,对于被伤害者而言,更加希望的是有具体的方案来尽可能弥补这个过错所导致的损失。
第二个途径是,建立特殊信用。
特殊信用这个词讲的有点不明所以,我的倾向于理解为在没犯错之前,要尽可能的建立足够稳固的信任关系,这样哪怕是犯错,也能因为原来建立的信任基础而降低损失,所谓的攒人品是也。
而具体的方法,罗胖子给了3个:
建设自己的领导力
概率上理解领导力,是一个在某领域具有权威性、愿意更加主动积极去带领人前进的人,与一般人相比,前者成功可能性更高,所以人们会倾向于信任有领导力的人。
而具体如何减少领导力,说起来可能可以写基本著作了,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一番。
保持逻辑一致性
逻辑一致性,说白了是言行的一致性,不随便承诺自己没法实现的事情,假如承诺了,就应该努力去达成你所承诺的结果。
积累悼词美德
积累悼词美德按罗胖子的说法,更偏向于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假设自己生命终结之后,别人会给自己留下什么悼词,来倒推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素材供别人撰写——怎么说呢,我自己觉得跟信任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关于「知识就是力量」:
题图:Photo by Lina Trochez on Unsplash
黄峥从中学到大学的经历,可以看他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我的中学和大学
请注意,黄峥加入Google时,尽管Google已上市半年,但他进入的时候仍然是Google飞速发展的时候,所以当他从Google离开时,兑现了全部的股票,实现了人生的财务自由。
这个经历,在这篇 我的第一份工作 文章中,黄峥自己作了回顾,包括这些工作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他都作了回答。
按照目前公开的媒体信息,黄峥2007年从Google离开后,就开始了连续创业。他参与创办的公司包括:
而关于自己为什么创业的思考,在这篇为什么要再次创业文章中,黄峥的回答是: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黄峥还回答了包括创业是为了什么、团队、梦想这几个关键的问题。
根据拼多多官网显示其发展历程如下:
根据其上市招股说明文件书,需要再更新下是,截止2018年3月31日:
在拼多多三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媒体总结其主要「黑点」如下:
拼多多从15年创立到赴美提交IPO申请,其融资历程如下:
而目前拼多多的股权结构如下:
从拼多多进入大众视野开始,拼多多的用户一直就成了大家普遍讨论的问题。
在 拼多多|谁贡献了1.4亿下载量?这篇文章中,总结拼多多的用户特征是:
PingWest的这篇文章 消费降级巨头拼多多 中,将拼多多与京东的用户进行了对比:
这个数据显示拼多多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占比7.56%,这与京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36氪的一篇文章 堵截千亿拼多多,阿里与腾讯的电商新战役 | 深氪,将拼多多的用户特征总结为:
现在普遍认为拼多多是在拼团这个玩法上探索的最为深入的公司,其微信端、APP端的产品都是围绕这个点进行的设计,那么这些设计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呢?
拼多多小程序分享里的13个魔鬼细节,这篇文章从分享者发起的视角、砍价参与者的视角对拼多多的产品细节进行了梳理。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拼多多产品的迭代过程、业务流程、及不同阶段的运营策略,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2年半的时间,拼多多如何狂揽3亿用户,实现月GMV超30亿?
另外一个解读拼多多产品的思路是对其在售商品的分析,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分析50万条拼多多的商品数据,有了些这样的结论: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同样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这里的争议点包括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外界与拼多多自身对其商业故事的分歧等等。
据招股书显示,拼多多的收入主要来自商品销售以及对商家的在线营销服务(即广告),从2016年到2018年Q1,拼多多收入的变化为:
而之所以广告收入提升那么明显,是因为拼多多在17年4月份上线了新的广告系统。
关于拼多多收入,有个比较争议的地方是拼多多如何处理商家的罚款。商家质疑拼多多将罚款作为了自己的收入,对此,在最近一次媒体沟通会上,黄峥明确表示:
所有的罚款都是赔付给消费者的,我们不能从中牟利。这个资金不沉淀在我们公司,而是在第三方;第二,如果要用一年时间沉淀出一个亿利息,你知道要多少资金吗?按照这么低的利率需要100个亿的资金池。
在外界看来,拼多多的商业故事,离不开社交电商、消费降级这几个词语。
关于社交电商,外界对于拼多多普遍的一个观点是,拼多多得以快速发展,是获得了微信的特权加持,比如很常见的观点是说,同样是诱导分享,拼多多没被处理,但其他人做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封杀。
黄峥对此有一个霸气 回应:
如果有人认为我们是利用规则起来的,他也看得懂,他什么起不来?
关于消费降级,最火的一篇文章可能来源于PingWest的 消费降级巨头拼多多,其给出的理由主要是:
对于这个说法,keso给出了这样的一个 观点:
贴标签是一种很坏的习惯,这个习惯倒也不是五环内人群所独有,很多人都有此陋习。即使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他们仍然拒绝承认自己不了解、不理解的事物,或者试图用几个负面的标签来概括一个事物的全貌,排斥它,挖苦它,贬低它。
Feng小道消息最近也表达了对这个词语的不同 看法:
拼多多是不是消费降级?从我们这群人的角度看,是降级。但是从拼多多的用户和目标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买到了以前买不到的东西,还觉得很划算,这算降级?拉亲戚朋友拼团怎么了?我们觉得是信息骚扰,大妈大婶没准儿觉得是增进了亲友感情。我们不能接受的形式,别人会接受。
或许,对此一个更合适的提法是:消费分级。
拼多多在提交了上市文件后,黄峥发表了致股东的公开信,里面提到了对于拼多多未来的设想:
是一个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维空间。它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