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散步 09: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

坚持运动的第9天。

这个周末原本计划着早上去游泳,结果起来就发现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游不成了。谁知道,这雨就这么持续的下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时候瞅着小了些,散着步去烧烤摊给媳妇打包生蚝去,谁叫咱媳妇好这口捏,顺带完成今天的运动任务。

http://music.163.com/#/song?id=28815250

早起躺在沙发的时候,刷到了豆瓣新近推出一档文化访谈节目《如是》,第一期的嘉宾是朴树,标题挺吸引人的——「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

朴树,不知道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名字,但在我的记忆中,这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毕竟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单曲循环过《那些花儿》。

但好像也就仅止于此了,关于他其它的一切,我一无所知。沈星在访谈中问朴树「如何界定这次是叫做回归还是再出发」,朴树直白又有些局促的回答说「他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自己并不信任语言,当你越想深入沟通的时候,便越会发现语言是一个充满歧义的东西。心里面想表达的内容,一旦变成语言之后,就好像变了味」。

他的这个回答吸引我看完了整个访谈,我觉得真是如此的。尽管现在是一个社交发达到无孔不入的时代,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方式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拉近过,哪怕是远隔重洋,一通视频电话也能够让彼此就像在眼前。我们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朋友圈,哪怕是只言片语也需要精心考虑该怎么遣词造句才恰到好处,而每张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的图片,则一定是被反复挑选乃至修饰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通过这些行为树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正面形象,来获得认同感,同时,我们也被别人所营造的形象吸引,进而对他产生认同感。这一切看起来如此自然,但细究起来是不是又有些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呢?

所以,朴树说,他信任音乐的表达,信任旋律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微博跟知乎上很多人在讨论这个设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返璞归真呢?

我们的大多数人或者要经历很多事情才能活得纯粹的,或者一辈子都无法纯粹的活着。但朴树可能是那种从一开始到现在,乃至都以后都是纯粹的活着的人。

高晓松曾经谈及朴树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他们在天津演出回来,一起坐车回家。半路上朴树突然说:“停车,你们把我放在这儿,我要看夕阳。”高晓松:“那我们走了,你在高速公路边上怎么办?”朴树:“那不管,以后再说,你先让我看夕阳。”于是他自己就提着把吉他和一大塑料壶水,坐在地上,开始弹琴。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回家的。

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怕是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显其可贵之处。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这句话最近好像到处都在说,写在这多少显得俗套,但想送给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纯粹的活着。

嗯。

0616 室内骑行 07:这一代的父母与孩子

坚持运动的第7天。

今天去福永那边踩点,回到桃源居的时候已经10点,然后去接媳妇下班,到楼下车停路边结果又睡了一个小时,等最后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11点多了。寻思着比较晚,就没下去跑步,骑了20多分钟的自行车——坚持一周运动成就达成。

今天想聊的一个话题是:这一代的父母与孩子。为什么想谈谈这个话题呢?起因是聊天的时候,一朋友提到他女儿的事情。他们家有两个小孩,姐姐二年级,弟弟两岁多,曾见过他们姐弟俩,弟弟刚好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姐姐第一眼给我感觉就是很温顺乖巧的。 某天,这位姐姐突然大喊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大致的意思是觉得自从 家里有了弟弟之后,自己就受冷落了,很多时候自己都不得不让着弟弟,甚至「想死」这样的词语都蹦出来,内心之委屈可想而知。朋友说当时听到女儿讲出这样的话,既心疼又吓得半死,想了半天该怎么跟女儿沟通这个话题。

人到中年,每个场合下的聊天,最后似乎都避免不了「孩子」这个话题,在面对这个话题上,不同的人总或多或少的有着困惑:

  • 我们这一代人做父母,跟我们父辈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了吗?
  •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越来越早熟了?

从我自己成长的经历来看,包括现在我们一家人坐在一块偶尔聊到小孩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也是玩笑的问父母:当初你们是怎样把我们4个「化骨龙」拉扯大的?老豆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我跟你妈有了你们4个「化骨龙」之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让你们有饭吃,有地方住,有书读——实现这个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其他的既想不到也没能力想咯。我想这很可能代表了很多父辈们的想法,毕竟在物质短缺,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有限的资源时间都只能关注到最基础的生活。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显然基础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大大好转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吃穿住行」,而是追求「吃的更好,穿的更好,住的更好,行的更好」,还不仅于此,我们还开始更关注小孩的成长:给他报什么样的兴趣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课,带他去体验更多的人文景点。我想,如果说我们跟父辈父母之间有什么差异的话,这就是差异的根源: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我们这一辈做父母,面临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无从选择的时候,也就不留什么念想了,可一旦选项丰富之后,我们反而变得无所适从,焦虑感往往就来源于此。比如这个兴趣班不报的话,心里面会想,万一以后别的小孩会自家小孩不会被孤立了怎么办,报的话,又觉得小孩可能不喜欢也可能对他是负担没时间玩耍。总而言之,我们开始很容易陷入类似的摇摆纠结中。

由此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似乎比以往更容易陷入作为父母的自责中。小孩不听话,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跟人交往,成绩不好,好像都是我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导致的。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在讲,在小孩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有人认为应该要起到关键作用。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在让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容易陷入对小孩教育的失败感跟挫折感。

不仅我们作为父母面临着跟父辈不一样的挑战,而且我们的小孩也在变化。相信我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是: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早熟了。现在的小孩,可能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讨论班上哪个女孩长得比较漂亮,知道「女神」这样的词汇;也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七八岁的男孩已经知道「自慰」。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选择不让小孩过早的接触手机、iPad这样的工具,同时也在控制小孩看电视的时间跟范围,为什么他们还是表现出来对事物认知与行为上的早熟呢?我认为小孩的早熟已经是难以阻挡的趋势了,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封不住的。首先是因为我们大人今天所面临的信息环境都已经是极其便利极其丰富,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肯定要好于我们的父辈,我猜测的这些信息本身可能会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遗传给我们的小孩,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孩天生就比较聪明;另外,除非我们让小孩独立生活在一个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环境,否则小孩总要跟外界接触,即便是自己家里封闭了手机、iPad、电视,但我们始终很难保证所有家长都采取同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假设100个小孩中即便只有一个小孩拥有这些更新鲜的信息词汇,那么他就有可能这100个人中与众不同的焦点,小孩在玩耍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会把抹平彼此之间的信息差异。所以,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孩子的早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或者说,我们就应该试图去做这样徒劳无功的事情。

以上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父母越来越是一个专业的活,不仅仅是心态上的,还有具体方法策略上的,我们都应该补一堂如何为人父母的课了。

0615 跑步 06:谈谈坚持

坚持运动的第6天。

台风「苗柏」应该已经离开深圳,三个老男孩一起吃完饭,看完电影,去接完小瑾同学下班回家之后,按捺不住便要到楼下跑几圈,结果刚跑出小区大门就下雨倾盆,只好往回跑,看着雨又小了些便冒雨在小区里面跑了一圈,结果雨又下大起来,这下不纠结了,打道回府吧。

一个事情一旦开启,便总想着要坚持下来,在跑步或者运动这个事情,连续坚持最长的记录应该是去年10月份的「百日运动计划」,风雨无阻的坚持了70多天。那会运动似乎是每日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一项仪式,运动,在群里签到打开是每天的日常工作,群里面有几个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多的交流,但似乎都有了某种默契记录每天的运动。那会到了后面每天下班都特别晚了,甚至有几次到了1点多的时候,但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坚持去跑一跑。现在想起来70多天好像挺漫长的样子,但实际上过得很快。

所以,愈发觉得: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坚持了才看的到的结果,当决定开始去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就已经击败了很大一部分人,然后再坚持几天,可能就已经剩下为数不多的人,再往后坚持,其实就只是自己跟自己的较量,这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刻。

创业路上,其实是类似的,今天三人聊到了方向的问题,每个人在创业的时候都想着找个牛逼的点子,最好是没人做过的,最好是马上能够赚钱或者能够吸引大量VC关注的。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得承认的一点是,确实已经过了以往那种遍地是黄金的时代,不是一个牛逼的想法就能够拿到一笔钱的时代。实际上,如果是创业为职业的话,方向他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好点子的切入点确实能够少走很多弯路,不重要的地方也恰恰在于一个看似不怎么好的方向,坚持下去,随着对这个方向越深入的理解,对里面存在的机会点也会看得越透彻,那么,肯定最终都能够迎来属于这个方向的春天。

然而,我们常常更容易,或者创业者or媒体似乎也有意无意把很多事情简单的归结为一个好的点子,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在这个点子背后还有很多我们并没有注意到的其他条件。比如,社交网络上,时不时就会有人扒几位大佬的底,结果发现,像小马哥、王健林、柳传志等等这些大佬的家庭背景中或多或少都有政府国企的背景,要知道这些身份在那会肯定要比一般的家庭好不少,像这些其实是不能够被选择性忽视的。

在这波线下设备的小风口中,娃娃机,自动贩卖机,充电宝(当然是目前可能最疯狂的)这些原本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设备开始被资本跟创业者关注,也出来了一些新的设备形态,比如像迷你KTV,有不少已经得到了资本的认可,拿到了不错的融资。比如像友唱被友宝收购,唱吧投资了咪哒,乐摇摇据说月流水已经到了5000万,也拿了融资。乍一看,好像这些公司运气都挺好,赶上了这波浪潮,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人家在这个领域早已经有很多年甚至十几年的默默积累。友唱的前身前沿科技,在厦门做了很多年的点歌系统,咪哒所在的公司原本是在跳舞机领域默默做到了行业的领头羊。上周去拜访一家娃娃机的制造工厂,应该是目前娃娃机做的最大的一家工厂,人家真的是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二十多年,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核心的控制器算法,都是一点点研究,扎扎实实的研发,丝毫的不含糊,他们早前就已经凭借过硬的技术跟研发在占领了不错的市场跟口碑,在这波娃娃机的热潮中,自然更有底气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即便没有深入去研究过他们发展的整个历程,但我相信绝非是一步登天的,背后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当看到这样的案例越多的时候,便愈发觉得,别轻易放弃,别轻易否定自己,很多事情,坚持下去,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也是现在越来越推崇的创业突破口。如果一直在追赶风口,一直在追赶浪潮,当然不是说不能成功,但怎么讲,你该补的功课一定还是需要补上的,不是在今天就是在明天。

0530 胡言乱语

很多时候,我们把理想跟现实会分开来谈,但难道现实不是理想的一部分?当你笃定要去追寻你心中的理想的时候,首先就得去解决你所面临的现状——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的确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这意味着你无法高效率的通过价值交换获取到你想要的资源。

初次创业者+跨行业创业,这种组合失败的概率估计在95%以上。越发觉得创业是一个特别特别专业的活,就如同一项技能一样,需要反复打磨的,初次创业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同时在一个新领域创业,这意味着挑战是双重的,在这种情况下失败的概率可想而知。某种意义来说,创业者最需具备的素质是自省的能力,哪怕刚开始的方向有多么的离谱,但通过自省总能逐步调整过来,反之,则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妈说宝宝醒来之后问“爸爸妈妈去哪了”,有些忧伤。这种情愫似曾相识,不知道这会不会给宝宝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好的印象,看似2个小时的车程不远,但其实总会有诸多不便。

胡言乱语·语录01

  • 前天晚上梦见公司上市了,嚯嚯,屌屌的哦。
  • 昨天想去吃那家之前经常跟小伙伴们去吃的常德米粉,心心念那儿美味的榨菜,结果发现已经改换门庭了,细想起来,好像还真的是自去年8月份之后就再也没去过了,终究物是人非。
  • 不知不觉,再过几天,在公司呆的时间就已经满两年了,两年前的市场环境跟今天的市场环境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要问自己的问题是,这两年,自己成长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也许是时候给自己一个总结。

 

城市配套服务商

万科说:城市配套服务商

仔细琢磨,这个理念真棒。

龙湖地产:善待你的一生。

金地:科学筑家。

保利: 和者筑善。

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

招商地产:家在情在。

很多行业,外面看热闹的时候觉得不过尔尔,深入进去之后才意识到水太深。

生活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生活,但问题是心态这玩意往往跟现实有着莫大的关系。

顺风顺水的时候,心态自然是轻松愉快的。

遇到问题困境难以处理的时候,有无能无力的挫败感,这就很可怕了。顿时多少有些明白那些内心抑郁的人为什么到最后会想到去自杀——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活着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在想,对于男人来说,生活的很大意义在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并且这种成就感能够给家人带来有保障的体面生活,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一旦这个循环的某个环节被打破了,人就容易焦虑。

表面上仍然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内心其实已经觉得煎熬不已。心心念着如何打破这种僵局。

车仍然维修中,来回地铁上下班,多半是楼盘的广告。翻了几个楼盘看看,内心燃起一句话:这特么的才叫生活呀!

不如,周末去东莞转转?临深,自驾1小时以内可以到达南山、福田,还阔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