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跑步 34:自我介绍

坚持运动的第34天。

这几天都是拉着媳妇一起下来散散步,运运动。然后是绕着宝民一路、107国道目前第一个大型项目这个大圈在走,从挖地基到现在似乎准备开放样板间了,以前没怎么注意,但当这个建筑起来,耸立在这个地的时候,感觉还是蛮壮观的。

你会怎么向别人作个自我介绍呢?

准备入职新公司,offer上让准备一个100字以内的自我介绍,对字数没甚概念,看到100这个数字的时候,还心想,霍,100个字,哪有那么多来写呀!结果,等自己洋洋洒洒的写完之后,一看数字,妈呀,几百字了都。删删减减的时候,总觉着这点也应让别人知道,那点也应让大家晓得,似乎有种下不去手的感觉,最后好不容易把自以为浓缩的精华给呈现出来,才发现原来100字,写出来文字其实也就是两三句话的事。

自我介绍,应该归属于人生三大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还是蛮有学问的。

最高级的自我介绍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说,一个人虽然好像大家都还不怎么认识,但他或许因为过硬的成绩早已被大家知晓,人们交口称赞,这大概是自我介绍的最高境界了——并不需要通过自己,只需要借助别人的口,就能让大家熟悉你,了解你,至于大家日常理解的那种自我介绍,已经成为了某种过场,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有追求的人是不是得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呢?这里面可能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事情。意识层面的就是说得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操作层面呢,应该是讲要有建设个人品牌的渠道,所谓的自媒体,所谓的大V,不都是反反复复在某一个小圈子里面形成某种固有的标签,尔后慢慢的扩散为众人所知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哪个公司,不管是什么工作内容,其实都是得有职业与专业的心态对待之,自会有人替你做口碑的传播。

但这样的人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可以归属为「默默无闻」的那一类,除非是他自己讲,否则我们很难获知到关于他的个人信息。这个时候,从他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自我介绍」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大家与你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的印象来源。道理上我们或许都能够理解,要抓住这次机会,呈现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个人留下不错的印象,好为接下来工作上可能的交集打下基础;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呢?这里面是否有逻辑可循?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归结下来,无外乎是内容+表现的问题。

内容嘛,我想这应该是不断挖掘过去经历,寻找亮点的过程。这个似乎没有办法能够展开论述了。在任何一个场合,能够让别人很容易记住的地方,多少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例如,你说你过去读了本科,考了研究生这个内容几乎是难以让人记住的,但如果说你是来自一个小地方的学校考上了北大,然后北大去国外留学读研究生,那么这可能一下子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表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包装的过程。同样的产品,采用普通的包装跟采用精美的包装,对销售肯定是有影响的。同样的一段经历,A讲出来是平铺直叙的,听的人如同嚼蜡,B则能够把这段经历讲成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听的人如痴如醉,最终谁能更容易被记住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套路」,你不用这套,就会被别人套。

如此而已。

0702 快走 23:接受相遇与告别

坚持运动的第23天。

晚上8点多的时候雨下的很大,一度以为没有出去运动的可能。等到快10点的时候,雨又停下来了,车没电,正好开出去充充电,于是就换上跑步的衣服下去了。把车充上电后就按照惯常的路线快走一圈,结果倒小区门口的时候才发现门钥匙被放车上了。只好摩拜一下,走路来回需要近20分钟,骑摩拜也就五六分钟——摩拜在这种场景下的需求真是刚刚的。所以,今天的运动记录是由快走+骑行组成的。

带宝宝去宝安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绿灯的时候,瞅了眼微信,嗯,置顶的聊天列表中少了一个,毕竟它曾呆在我的微信列表中呆了2年多,甚至一度以为它会是一生的陪伴,所以当它突然消失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种难以言状的情愫。但这又如何呢?记得那会我们决定要解散整个线上团队的时候,我说,我们原本处于一个不错的局面,选择的赛道也挺好,但竟被我们弄成这样的局面,不甘心——但依然是那个问句:那又如何呢?

认知是有边界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而对于边界之外的许多事情,我们是不具备掌控能力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帆风顺,也并不会有真正可以一生相伴的人。从这个意义讲,告别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觉得不甘心,也莫要因为要告别而偷偷抹泪。挥一挥手,说不定再下个路口还能遇见呢。

为什么我们只经常听到人说「中年危机」呢?其实啊,人生哪里都是危,少年时候感觉不到危,那是因为天真浪漫,不经世事;老年同志们不常把危挂在嘴边,多半是可以用看破红尘来形容,反正已然如此了,还能如何呢?中年的同志们,确实尴尬,用张爱玲的话说是「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一点,对于有着强烈忧患意识以及责任感的中年同志来讲,确实几乎要命。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的危或机,「接受」都是我等中年同志们要记在心里的一个词语。这里有两层含义,要么从内心上承认自己的危机,接受短时间内自己无法解决这个危机的现实,甚至说自己的这一辈子可能就是如此了——这就是最糟糕的的局面了,再往下不会有比现状更糟糕的的情况出现,所以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得给自己减减压呀;要么就是对自己说这TM的中年危机,也算是来到自个儿身边了,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认清了自己现在的边界,看看有没突破的机会,如果判断还能再努把力突破,就继续搞,如果突破的机会已经很弱,那就换个方向咱继续搞。看着好像后者显得更积极上进,但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人生呐,相遇是常缘分,告别却需要勇气,这都是常态,没有理由要拒绝接受。

0701 跑步 22:慢慢来,比较快

坚持运动的第22天。

晚上给闺女讲完故事后媳妇带着她睡觉,然后我下来跑步,结果跑了老远发现运动手表的记录没开——不知为何华米现在的GPS的定位效率特比低,其实我在家已经开始按了跑步记录,但因为没识别到GPS,所以没有正式开始记录,记得刚戴的时候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终跑了5公里多,虽然速度并不快,但这种跑步的感觉特别好,至少感觉自己能保持这种状态继续跑5公里。

坚持跑步到现在,试过不同的跑步方式,比如尽全力跑的、快慢结合跑的、走走跑跑的,很多时候会在跑的过程中胡思乱想很多事情,反倒是对跑步本身少了很多关注。今天试着将精力投注在跑步本身上,每超过路上的一个行人的时候都似乎有种成就感,激发着自己继续往前跑。每超过一个行人的时候,我就会选择一个新的超越目标,起初觉得自己跑步的速度并不快,所以就选的不那么远,结果发现超越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我就试着把在更远的行人定位目标,看起来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自己是慢速跑,但最后我还是能够超越。也许有人会说,别人不知道你把他当做目标,他也没发力跑步,所以我能够超越他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如果把这个好比是人生,我觉得肯定多数人会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会注意到身边有人在关注他们,在以他们为目标势必要超越他们,但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被超越甚至被淘汰的,没有人有义务跑到你耳边大声告诉你有人在追你你赶紧大步往前跑吧,他们不信或者不懈,反倒是那些初看起来慢慢吞吞的人一点一滴的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跑步是一向孤独的运动,在跑步的旅途中,没有人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是什么,你要遵循什么样的路径,你唯有依靠自己的双腿一直跑,试着自己找到跑步的意义跟价值,你才能跑的更远。

为了能够跑完全程,刚开始的时候你得告诫自己不要试图刚开始就跑的很快,因为很可能你是在透支精力到后面就完全没力气跑;在跑的路途中,你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哪怕别人跑的快,还是别人如龟速般爬行,你唯一要做好的是你自己,不要受别人影响而突然加快速度或者可以缓慢,你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节奏继续向前奔跑;在看到胜利的冲刺线的时候,你得告诫自己不要以为马上就能够拿到胜利果实,想着应该一鼓作气马上冲刺,结果过于心急冲得太猛,反倒在最后一刻体力不支而倒下。

一个好的跑步者,一定是有着极好自我认知与审时度势能力的人。对自我认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节奏与跑步策略是什么,能够审时度势才能根据赛常的情况有的放矢,灵活调整。

人生也当如此,在你心急的时候,在你慌乱的时候,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你感觉有莫名压力的时候,慢下来,停一停,这样或许会比较快。

0630 跑步 21:记一次面试

坚持运动的第21天。

下午面试完之后直接回家,6点多的时候下去跑的步,第一次在这个点出去跑,感觉略不适应,天也热,时走时跑的坚持了5公里,有点儿吃力。

有两年没被面试过,尽管在这之前把自己过往产品的经历针对性的进行了总结,但还是略显紧张——一方面是对于不确定的恐惧,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出于对结果的期待。

首先我得感叹的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小,哪怕是再陌生的一个公司,总能找到某种关联之处。这回面试,一坐下来,他就告诉我说,他上家公司的有位同事认识我,且向他作过了解,对我产品方面的能力倒不是特别担心。Caoz刚好发了一篇文章《前人挖坑,后人扑街》,里头举了几个例子都在讲原本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规则来获取利益,结果后面的人不仅享受不到这个利益,反而会因此受到牵连——比如,有更严厉的规则来制约。反过来说,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是贡献价值的,你是被他人认可的,哪怕在这个地方没有获得马上的好处,但也会在其他的地方给你补偿。不知道这是否算是宿命论——我自己是愈发觉得:冥冥之中,这个世界似乎是被某种平衡规则在主导的。比如,在工作中,你在A公司只是混日子,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在挖了一堆坑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看似好像以后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但慢慢的,你在这个圈子的名声就坏掉了,最后谁还敢找你;虽然短期来看似乎确实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但最终你会在遇到一堆前人给你挖的坑面前哭笑不得。这其实就是某种平衡的力量。只要想在这个江湖上行走,那么就得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段旅程,莫要有侥幸的心理,否则最终坑的还是自己。信任与口碑的建立太难了,你可能花3年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结果可能会在一瞬间被击垮,所以,在做任何行为之前,都要训练自己这种本能的反思:这是否值得呢?

其次让我觉得比较有印象的一个问题大概是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之间如何联动。这两天我琢磨这个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考虑到的:

  • 商业地产其实是越来越多的,综合体的分布密度是越来越多的,但不同的综合体之间其实是大同小异的,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区分度,也就是这在用户层面,可替代成本是很低的。
  • 正因为替代成本很低,所以用户跟综合体运营商之间的连接关系也是会很弱的,虽然会去体验会去消费,但其实它去的并不是跟运营商之间发生连接,而是跟综合体里头的商户发生连接。当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综合体会采用先进的物联网设备来捕捉用户信息,但也仅仅是用户信息而已,如果无法将这些用户信息转化成能够跟商业综合体之间形成可运营的关系,那么就只能提供概要的价值。
  • 至于说综合体之间的住宅地产,逻辑上也是类似的,也是很弱的连接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逻辑上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落在什么地方呢?我现在理解下来,其实是一种供求关系。怎么理解呢?

过去综合体的运营商可能只是一个招商的工作,但今天要变成一个运营的工作了,要对综合体里的商户进行联合运营,要能够运营出来对用户有足够吸引力的服务与体验,然后才有可能反过来对周边的住宅业主形成吸引力。

举几个例子:

  • 比如我们家其实为每周吃什么这个问题头痛不已,每次都在点评上看半天,搞不清楚到底吃什么好,实在不行就安慰自己说可能到了海雅缤纷城就有想法了,但结果去到愈发感觉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相信有我们这类情况的人不在少数,那么作为运营商,在这方面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服务提供出来。
  • 比如现在商场里确实跟小孩体验的业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能够提供小孩服务的商户们,其实本身是有侧重点的,但对小孩来将,他其实又是需要整体的,这种情况下,作为运营商能否作整合然后以某种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到消费者?

这些例子其实是想说明,每个人去综合体消遣的人,看似是随机的,但其实都有很多痛苦,当作为商业地产的运营商能够针对这些提供有价值服务的时候,那么就有机会可以撬动周边的业主,有了业主的认可,反过来就能够撬动B端的更多资源来整合更好的服务,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

我想,如果是房地产要更好的服务自己的业主,本身确实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至少天然的信任度要比外面一般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所谓生活平台要好很多,当然,现在对于品质服务的呼声越来越多,类似好慷在家的这种路线反而是值得借鉴和关注的。

 

0624 跑步 15:内驱力

坚持运动的第15天。

开始一个新的运动周期,15天是个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周期。其实跑步是项孤独的运动方式,甚至短时间内也难以看到坚持这项运动的效果,但为什么很多人却标榜自己喜欢呢?大概是因为它的进入门槛极低,看起来对场地对时间都没什么要求,只要你愿意就能够跑起来。但因为它的孤独无趣,最终能够坚持的人,也不算多。如果说跑步孤独无趣,也得把写作算作一件。如今,我却硬生的把跑步与写作同时坚持,应该要把自己也列为无趣之人(此处应有掌声)。

最近琢磨一个词语叫做「内驱力」,没来由的对它感到印象深刻。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或者说随波逐流,这是说,普罗大众的生活往往是被环境改变跟塑造的,从众是个很可怕的力量,《乌合之众》这本书应该讲的很透彻了。绝大多数人这辈子其实都是被外界力量推动着往前走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人看起来很厉害很优秀的人,实际上是被某个环境放大或者说是在那个环境中的优秀,一旦脱离里成长的土壤,突然发现好像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这是为什么常常有很多大公司高管出来创业的时候,所取得的成绩没有那么好。

但往往也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的成长是依赖于「内驱力」的。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是严于律己,对某些事情有着近乎固执的坚持,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似乎总能依靠自身力量突破限制拿到自己追求的结果,他们内心坚定哪怕是遇到挫折与困难,但不会轻易退缩。当然,失败其实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一旦他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因他们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可能会被人暗地里嘲笑为「傻子」;而当他们真正取得成功的时候,外人又常常会忽略他们过往苦行僧般的经历。这类人是现代社会的稀缺物种。

也许多数人已经不习惯于成为这样的物种,但如若真想不开,要成为这种「稀缺物种」,也并非无迹可寻,核心的关键词是「自律与自省」。

我们所面临的诱惑太多,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总有太多东西能够轻而易举的转移我们那稀缺的注意力。而自律的人生,可能是枯燥无趣的人生,对比过于强烈,短期的体验来看,前者高于后者太多,以至于我们甚至都已经忽略「自律」的存在。自律是一项需要修炼的能力,枯燥行为的背后我们需要赋予它存在的意义,否则它便始终如镜中花水中月,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也已经不习惯于面对一个失败的自己,这样的字眼着实太过于触目惊心,现代人脆弱的心灵可能无法承受。但自省恰恰是一个需要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过得很失败,这是一种往自己伤口撒盐的过程,想起来的感受只有痛。无法承受这种痛的人,是无法真实面对自己的。

爽哥昨天看完《王兴从哪里来》一文后,在其公众号作了个总结:

人到中年生一场重病或遭一场大难,是很大的福报,因为这是对自己的清零,让自己彻底反思脱胎换骨的方式,清零之后人才会重新架构一套具有生命力的性格和思维系统,修复暴露出来的盲点,装进新的东西。

我把这段文字转发给精通命理的朋友丙先生,他深表赞同,说大部分人一辈子连亏都吃不起,别说爬起来继续前行了。足够大的打击对人一辈子影响深远,因为打击过后你就知道砍掉你的妄念妄愿,坚持你的人生信条,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我认可这个结论,可是,知易行难啊。

 

0622 跑步 13:深圳这4年之工作地点篇

坚持运动的第13天。

今天是阵雨天气,上午把车开去附近充电时,正好是今天雨最大的时候,如同天上有着巨大的脸盆在往地下倒水,反正从车窗往外看是一片模糊。跑步的时候倒一切晴好,继续坚持的是全程凭自己感觉在跑,未看手表的数据,状态一般,平均心率在153,燃烧脂肪的心率区间只占了10%——不管怎样,先得坚持在这个平均心率下跑段时间,然后重点看怎么提升「配速」,嗯,慢慢来,比较快。

昨儿开着车把这几年工作过的几个地方转了一圈——这些地方是在深圳几年的一部分。

第一次跟深圳的亲密接触是05年,那年高考结束,说是持着高考准考证去欢乐谷这些地方玩是可以半票的,然后就跟初恋此处经媳妇提出抗议本人已深刻意识到公开场合「含私底下场合」提及初恋是大不敬行为,本人已意识多所犯错误之严重性并深刻自我检讨,并保证此为初犯且不会再犯,望媳妇大人大量原谅)还有几位同学到深圳玩了。但我已经全然记不清楚当时我们是否去了欢乐谷,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会我们乘坐大巴过南头关,司机让我们都下车走过去——那会关内还是特区,要进特区得查验身份证。去年,南头关完成了改造,拆了,变成了道路,南头关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怕是永难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再一次来深圳的时候,已经是5年后了。媳妇开始在深圳工作,我还在中大读研,我们异地。那会大学城跟深大之间有校园快巴,30块,2个半小时。5年后我再一次来深圳是在一个下雨天,大巴先到深大然后再坐公交到「宝安万佳」,从这个站下车后到那会媳妇住的地方其实已经很近了,我叫了个电动车,结果坑了我20块。对科技园第一次有印象应该就是那会开始,「深南大道」边上高新园附近,「金蝶」、「中兴」、「康佳」、「联想」、「TCL」、「创维」,看到这些熟悉品牌的名字被挂在不同建筑物上,内心还真有点小激动。

也是在那年的暑假,在中行实习,住在福田莲花一村附近,具体什么地方已经记不清楚了,上班的地方在南山天利中央广场,楼下就是海岸城——按如今的词来形容,上班的地方高大上,金融行业也高大上,但我现在基本记不清楚实习的时候做的是什么工作,似乎是协助师傅搜集一些资料啥的,但唯独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片段是跟「滨海大道」有关的——不是我的导师,而是另外一个姐姐,带着我去拜访客户,还记得那个客户是畅捷通,她开车,我们走在滨海大道上,可以看到海边,风景真好。那是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自己开车走在这条路上呢?当自己真正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反而很少走这条路,但每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片段,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再一次跟深圳产生亲密接触,已经是13年了,离开了北京,准备扎根深圳,与媳妇会师,结束过去几年的异地恋。

在深圳第一份工作的上班地点在源兴科技大厦,就在北环大道边上,属于科技园北区。后来每次下班回家走北环大道的时候,总是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大厦顶楼的这几个字,特别的亮眼。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在研祥科技大厦办公,深南大道跟南海大道交叉的地方,离腾讯大厦不远,其实周围好几栋都有腾讯的办公地。我对这个地方感到特别亲切是因为,10年那会大学城坐车到深大,再坐公交去媳妇住地方的时候,那一路公交要经过这个站点,也不知道怎的对这个站点印象比较深刻,顺带着导致后面自己真正在这个地方工作时有种亲切感了。然后我们搬去了科兴科学园,在北环大道跟科苑路交叉的地方,跟最初的源兴科技大厦可以说是斜对面,不远;腾讯的游戏部门也是在科兴这边。这也是每次下班回家走北环大道时能够看得特别清楚的一个招聘。等到自己参与创业的时候,我们的办公地点也经历了变迁,最早的时候我们在南山的北科大厦,算是靠着滨海大道,离着天利中央广场不远,这个地方靠近深圳软件园产业基地,这一带几乎都是新起的楼,百度,阿里,腾讯都是在这周围有自己的起的办公楼。到15年底的时候,我们搬到了龙华淘金地大厦和平路边上,从办公上下班的角度来看,这个地方其实挺好,因为完全是逆高峰,基本不用担心堵车。但要说氛围,科技园这边的氛围确实好太多。

今儿科技园走的这一遭,一切都还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嗯,做好回归的准备。

0621 跑步 12:跑步心率的计算方法

坚持运动的第12天。

总体今天还是个下雨天,时断时续。晚上跑完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又开始下。还不知道这雨要下到几时。继续按照昨天的2个技巧,全程未看手表,默念数字,成绩似乎不如昨天,心率倒控制的还好。在看最后的报告的时候,看到一个关于心率分布的数据,之前没留意过,有这么几个指标:

  • 无氧极限(26%)
  • 耐力强化(53%)
  • 心肺强化(10%)
  • 脂肪燃烧(3%)
  • 热身放松(8%)

如果想要通过跑步来减肥的话,显然我现在「脂肪燃烧」这部分的比例是太低了,所以今天就花点时间了解下运动过程中跟心率有关的知识。但当我找资料的时候,发现迷糊了,太特么多不同的公式,不同的参数,例如至少有:

  • 220-年龄,然后这个数字60%~80%区间的计算方式,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13,151];
  • 180-年龄,这个是最大心率,在这个心率基础上-10为最小心率,运动时在这个心率区间是最合适的,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39,149];
  • 储备心率法,(60%~80%)*(220-年龄-静息心率)+静息心率,按这个公式,我的心率区间应该是[141,165];
  • 当然还有直接给出建议的就是年龄在30岁以上时,心率控制在140左右,年龄在30岁以下时,心率控制在145~150。

上面几种计算公式都不算复杂,而且实际上误差也并不大,可以按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计算方式来作为自己运动时的基准参考,我没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算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我凭自己的直观判断跟自己的实际情况,感觉使用储备心率法这个公式似乎是更科学的。

如果是采用这个公式计算的话,还可以参考以下关于不同心率区间个人状态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在运动时对自己所处状况有更好的判断:

  • 大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很累,心搏力快速、迅猛地撞击胸膛,伴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不良感觉,不能坚持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80%~90%HRmax;
  • 中等偏大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比较累,明显地感到心跳加速,呼吸短促,伴有心悸、气促等不良感觉,不能持久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70%~80%HRmax;
  • 中等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有些累,伴随着比较明显地心跳加快,出现心悸等不良感觉,但胸不闷,气不短,稍能坚持继续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60%~70%HRmax;
  • 中等偏小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没有任何不适,但能感觉到心跳加快,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运动,运动心率范围为50%~60%HRmax;
  • 小运动强度:身体活动时候一点不累,运动时不能感觉到有明显的心跳,能谈笑风生,运动心率范围为小于50%HRmax。

另一个辅助判断的维度是出汗水平

  • 大运动强度:满头大汗,汗流侠背、大汗淋漓,运动心率相当于80%~90%HRmax。
  • 中等偏大运动强度:伴随着运动过程流汗不止,排汗量比较多,即使停止运动也会持续冒汗,运动心率相当于70%~80%HRmax。
  • 中等运动强度:中等程度出汗、额头上汗水挥之又现,持续地冒汗,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出汗逐渐停止,运动心率相当于60%~70%HRmax。
  • 中等偏小运动程度:出汗程度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多,随着运动强度的下降而减少,主要出汗在腋下、腰围、额头等身体部位,运动心率相当于50%~60%HRmax。
  • 小运动强度:身体的腋下等部位表现为潮热,微微出汗,沁汗,运动心率小于50%HRmax。

一般来说,如果是以减肥为目的的锻炼,应该保持中等强度运动,如果是以增强心肺为目的的锻炼,应当保持中等偏大运动。

以上,是关于运动心率的一些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在实际跑步过程中进行验证。

 

0620 跑步 11:2个跑步的小技巧

坚持运动的第11天。

今天继续是个下雨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了下未来一周的天气,仍然是雨绵绵,印象中梅雨季节应该是3、4月份,如今已是6月天了,应该是要进入盛夏的季节,反倒像个抽泣的小姑娘,每天吧嗒吧嗒的哭泣。好在晚上雨消停了会,毫不犹豫的换上跑鞋,撒欢的往外跑。

今晚上的跑步的状态大概是恢复运动这10几天以来最好的一次,5公里30分钟出头,全程一直慢跑,中间没有停止过,同时平均心率也比较稳定的控制在153,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心率的大起大落——去年打算参加宝安马拉松的时候,对跑步的训练方法有了些基本的了解,如果按照MAF训练法的话,我现在跑步的心率最理想的应该是控制在150以内,虽然现在还没有跑到这个范围以内,但今天晚上我似乎找到了那种感觉,此处应该要给自己一点掌声。我琢磨着,这种感觉并不是突然来的,它的背后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对于,每个跑步者来说,肯定会关注的数据是跑步的时长、距离、配速、心率等,但在跑步过程中过于关注可能往往没有效果,跟之前相比的,今天在跑步过程中,我做到了两件事情:

  • 全程直到最后才抬起手腕看了手表的数据,在途中不再盯住手表。而在过去几天跑步的时候,自己总是会忍不住抬起手腕看手表,看看跑了多长距离、配速、心率啥的,结果好像看了这些个数据,除了给自己暗示已经跑了多少公里可以歇歇之外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一旦有歇歇的念头之后,大脑好像就会不由自主的给身体下达命令,可以停下来走一走了,而当自己不去看手表之后,就没什么其他杂的念想,只管着除非是自己实在跑不动了,否则就应该一直向前跑,这样反倒成绩不错。
  • 数数。刻意控制自己不看手表实际上是跟大脑的一种对抗,如果一直想着「不要看,不能看」,便很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自我暗示,很容易就忍不住要看手表。这个时候,需要脑子里需要有些别的内容来填充,按照我自己现在的经验来看,数数是个好方法。就是在跑步过程中,以100为1个周期,内心默念1,2,3,4……,实际上心里面在默念这个数字过程中,是很容易走神,胡思乱想到别的内容去的,然后又再回过神来继续数数,数着数着又想到别的内容上去,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同时,也绝对很难想到要去看看手表。

实际上,在跑步过程中做的这2个事情,都是帮助自己专注于跑步这个事情本身,避免过多其他因素的干扰。目前来看,还是有效的,至于是否长期有效,接下来可以继续验证。

忘了记录的一个事情是,昨儿父亲节,闺女一大早就给我发微信语音说“爸爸父亲节快乐”,我觉得这是世间最美好的声音——什么叫做小确幸,这就是。

我一直想写一个主题:作为父亲的儿子与作为女儿的父亲,还没想清楚怎么写,先记在这里,容我慢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