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室内骑行 07:这一代的父母与孩子

坚持运动的第7天。

今天去福永那边踩点,回到桃源居的时候已经10点,然后去接媳妇下班,到楼下车停路边结果又睡了一个小时,等最后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11点多了。寻思着比较晚,就没下去跑步,骑了20多分钟的自行车——坚持一周运动成就达成。

今天想聊的一个话题是:这一代的父母与孩子。为什么想谈谈这个话题呢?起因是聊天的时候,一朋友提到他女儿的事情。他们家有两个小孩,姐姐二年级,弟弟两岁多,曾见过他们姐弟俩,弟弟刚好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姐姐第一眼给我感觉就是很温顺乖巧的。 某天,这位姐姐突然大喊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大致的意思是觉得自从 家里有了弟弟之后,自己就受冷落了,很多时候自己都不得不让着弟弟,甚至「想死」这样的词语都蹦出来,内心之委屈可想而知。朋友说当时听到女儿讲出这样的话,既心疼又吓得半死,想了半天该怎么跟女儿沟通这个话题。

人到中年,每个场合下的聊天,最后似乎都避免不了「孩子」这个话题,在面对这个话题上,不同的人总或多或少的有着困惑:

  • 我们这一代人做父母,跟我们父辈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了吗?
  •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越来越早熟了?

从我自己成长的经历来看,包括现在我们一家人坐在一块偶尔聊到小孩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也是玩笑的问父母:当初你们是怎样把我们4个「化骨龙」拉扯大的?老豆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我跟你妈有了你们4个「化骨龙」之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样让你们有饭吃,有地方住,有书读——实现这个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其他的既想不到也没能力想咯。我想这很可能代表了很多父辈们的想法,毕竟在物质短缺,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有限的资源时间都只能关注到最基础的生活。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显然基础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大大好转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吃穿住行」,而是追求「吃的更好,穿的更好,住的更好,行的更好」,还不仅于此,我们还开始更关注小孩的成长:给他报什么样的兴趣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课,带他去体验更多的人文景点。我想,如果说我们跟父辈父母之间有什么差异的话,这就是差异的根源: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我们这一辈做父母,面临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无从选择的时候,也就不留什么念想了,可一旦选项丰富之后,我们反而变得无所适从,焦虑感往往就来源于此。比如这个兴趣班不报的话,心里面会想,万一以后别的小孩会自家小孩不会被孤立了怎么办,报的话,又觉得小孩可能不喜欢也可能对他是负担没时间玩耍。总而言之,我们开始很容易陷入类似的摇摆纠结中。

由此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似乎比以往更容易陷入作为父母的自责中。小孩不听话,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跟人交往,成绩不好,好像都是我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导致的。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在讲,在小孩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有人认为应该要起到关键作用。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在让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容易陷入对小孩教育的失败感跟挫折感。

不仅我们作为父母面临着跟父辈不一样的挑战,而且我们的小孩也在变化。相信我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是:现在的小孩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早熟了。现在的小孩,可能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讨论班上哪个女孩长得比较漂亮,知道「女神」这样的词汇;也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七八岁的男孩已经知道「自慰」。相信有不少的父母选择不让小孩过早的接触手机、iPad这样的工具,同时也在控制小孩看电视的时间跟范围,为什么他们还是表现出来对事物认知与行为上的早熟呢?我认为小孩的早熟已经是难以阻挡的趋势了,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封不住的。首先是因为我们大人今天所面临的信息环境都已经是极其便利极其丰富,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肯定要好于我们的父辈,我猜测的这些信息本身可能会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遗传给我们的小孩,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孩天生就比较聪明;另外,除非我们让小孩独立生活在一个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环境,否则小孩总要跟外界接触,即便是自己家里封闭了手机、iPad、电视,但我们始终很难保证所有家长都采取同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假设100个小孩中即便只有一个小孩拥有这些更新鲜的信息词汇,那么他就有可能这100个人中与众不同的焦点,小孩在玩耍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会把抹平彼此之间的信息差异。所以,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孩子的早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或者说,我们就应该试图去做这样徒劳无功的事情。

以上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父母越来越是一个专业的活,不仅仅是心态上的,还有具体方法策略上的,我们都应该补一堂如何为人父母的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