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南国书香展

早上游泳回来,背着书包,只身前往琶洲会展中心——想去见识下传说中的南国书香展,据说已经是第三届了,然而,我却才是第一次听说。寻思着周末的人会更多,所以特地选了周一才去的。

出发前,想去哎呀呀看下有没免费的地铁票领,但骑着我的宝马去到贝岗街才发先,这一溜的店都还没开门的,作罢,还是乖乖的刷卡吧。

地铁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琶洲站就下了车,看来这书香展的吸引力还真是不小。看到更多的是大人们牵着小孩子来的,临近开学的日子,作为父母,当然愿意带着孩子来到这样一个书展挑上几本书开始新学期的旅程,其实,很多时候是教辅类的书——这我懂得的。当年,每每临到开学之时,也会要求父亲带自己去书店买些参考书,那个时候,总是觉得拥有那些参考书会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于是对于买参考书也是乐此不疲,但实际上,一个学期下来,那些参考书很多都是空白的,没怎么翻过,尽管如此,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做这样的傻事。

顺着人流进入场馆,跟外面炎热的天气相比,里面真是两重天,甚至感到一丝冷意。里面的人流已经很多了,转了一圈,书目的种类虽然很丰富,但还是觉得挺失望,最多的书就是各种类型的畅销书:名人传记,炒股的,赚钱的,书的封面无一不在引诱我们——赶快买我吧,把我买回去,读了我,你马上就可以成功了,你的财富马上就可以暴增了;再过来就是各类的教辅书了,小学直至大学甚至研究生公务员,只要你可以想到,那么基本上你就可以在这里发现你所需要的教辅书。可惜,对于这样的书籍,我并不是太感兴趣。原以为人文馆会好些,其实里面的书目都是一个样,想要淘些人文类图书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再者价钱其实也不便宜,八折,但通常网上购书都能够拿到这个折扣了,而相比之下,网上购书还送货上门,省去了提书负重的烦恼。在数字图书阅读区,也没发现什么好玩的新奇事物。

临走前,移动充值30送15元购书券,最终选了一本互联网的书——总不能空手而归,打道回府了。

归途,用手机看完了东野圭吾的《秘密》。

钱理群:《民国那些人》

最近在读《民国那些人》,看到钱老先生的演讲,颇受感动。摘录在此。文章还长,读完需耐心。

那个时间不远却感觉很远的年代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们的身边呢?妄图借助某几个人的影响力来推动几无可能。原不想以坏的恶意来揣测某些事情,然而,众多事情却明白无误的指向不那么好的结局。沧海中的一粟似乎只能飘摇的生存在世界。

———————————————————————-

以下是钱理群老师9月13日在北大中文系举办的一个小型《民国那些人》新书发布的现场发言,整个讲座精彩之极,掌声和笑声不断.能坐的人的地方全坐满了人,实在是场地有限,有的同学就一直在门口站了将近3个小时,钱老师的一席从《民国那些人》谈起的话题让人听得一阵阵感喟.

征得钱老师同意,我们把他发言的现场录音整理并已请他审阅和修改了,发在豆瓣和大家一起分享.

继续阅读钱理群:《民国那些人》

互联网中心化的背后

前言:近期的几篇博文为自己阅读《未来是湿的》一书的思考,未必完全成熟,只是记录自己思考的过程。发觉将思考的问题表达出来,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文笔生涩,但我仍然会践行“读书·思考·表达·专注”的理念。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确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去中心化并非绝对意义的,最终,互联网会分化成若干个分散的中心。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呢?

事实上,这里面的原因可以简单的归结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在互联网领域里,原本存在的各个中心不会那么轻易的就让出自己的中心地位,它们会依托自身的优势与资源,综合权衡利弊,或是出售非核心部门,或是增加新的盈利点,以应对后来者的竞争。而非核心要转入核心则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一方面要应对传统核心的打压与封杀,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力图在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保存从非核心转入核心的希望,否则一不小心就胎死腹中。因此,相比之下,核心保持核心要比非核心转入核心容易得多。

继续阅读互联网中心化的背后

[读书]孤独六讲

去年读的一本书,今天整理文档的时候,看到当时摘录的一些句子。不错的一本书。

1. 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麼,要看他沒有寫什麼。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要聽他沒有講什麼。

2.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裡面是羞於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裡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倚賴,最後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继续阅读[读书]孤独六讲

[读书]推平世界背后的力量

托马斯·弗里德曼花了四年的时间写作了《世界是平的》一书,2005年,此书甫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席卷全球。我是大概在07年的时候读的这本书,时至今日,回过头去思考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而今天我想谈的是推平世界背后的力量。

首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反复强调的世界是平的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作者提出的“世界是平的”指的是全球化的趋势。作者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国家间的融合、公司之间的融合和个人之间的融合,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三个阶段的全球化融合。

那么又有一个新的问题:这三个层面全球化改变了什么使得我们可以说世界是平的呢?这个问题等同于在全球化出现之前我们认为“世界是不平的”,而这里的不平指的是什么呢?我想在全球化开始之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世界是不平的”:

继续阅读[读书]推平世界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