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行动/方法/结果/责任

对于这几个词,诸位怎么看?

逻辑上看,这是一个完美的链条,制定合理的目标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找寻合适的方法拿到最后的结果,当然这也同时意味着有人需要担责。原则上,我亦同意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结果来检视行为。

但我一直没想太明白的是,这个逻辑上完美的玩意相信有很多人都试过,但成功者为何是寥寥呢?一味强调从主观上去寻找原因,忽略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是不是也很可怕?我担心的是这最终会演变成对人的苛责——因为这总是最简单的一个事,相比要去探究某个事情本质的话。可是,这又真正解决问题了吗?

管理是门艺术,但或许我还没摸到边。

分答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还没用过这个产品,但是却特别喜欢它的idea。

早期的论坛、博客乃至现在的微博,实际上都在不停的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在更早的时候人的活动范围其实是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交流的对象无外乎就是身边的人——当然非要纠结起来,书籍其实是个相当伟大的发明,因为它的出现,人类知识经验可以得到了更好的沉淀与传播,人的交流对象开始得以扩散——这种思想的碰撞是尤为必要的,这有助人类的思考与进化。这种交流方式持续了数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在用,只不过书籍本身也已经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电子书,比如类似Kindle这样的产品。

网络的出现应该说是打破人类持续数千年交流方式的最大因素,因为网络,论坛、IM、博客等等这样产品的出现开始更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本身就是不断的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比如原来,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有机会跟他心中的偶像来说上几句话,即便要实现也是成本极高,比如追星族得到某个机场围追堵截才能看到idol一眼。但是今天,微博实际上大大拉近了这个距离,明星们微博的日常是在过去人们无法想象的接触明星的方式。

而在我看来,改变最大的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人被这样的平台挖掘出来并且有机会让大家可以看到。知乎实际上在这方面做的尤其出色。只是这一类产品最终不可避免的要解决盈利的问题,这是所有商业行为必须回归的本质。

在我看来,分答实际上是在往这个方向的探索——用当下时髦的词语来说,是网红的变现,是分享经济的体现。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仅是想这个idea就喜欢的原因。

哪天有空,可以好好梳理下类似在行、分答、知乎Live这样的产品。

最后,想说的是,在重业务领域摸爬滚打几年了之后,会发现已经不擅长去思考一个相对纯粹互联网产品的做法了?也许最终会殊途同归?

付费的意愿

那会刚上大学,终于开始有了大把的时间而且多半不受别人干预的来玩电脑,对我来说,网络是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各种各样的资源,视频、音乐还是文档、书籍都是随处可见,于是总是乐此不疲的在各种电驴、BT网站下载这些资源。

一晃过去好几年的时间,毫无疑问如今的资源理论上应该比过去还是丰富许多,但随着对版权的日益重视,原来随处可下载的资源如今都不免费提供了——如果想要拥有,对不起,请付费。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非常不习惯,心想,天哪,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下载个电影,找本电子书咋变得那么费劲了呢?按照过去的思路,我依然还是通过自己娴熟的搜索技巧,颇费些周折找到想要资源,只是,需要一次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终于有天,发现自己根本不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花费时间,也开始了付费获取内容的习惯——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好像是开了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FQ服务,以前费老劲的折腾各种软件教程,改host,dns,GoAgent,什么浏览器,路由器,lattern结果还不稳定,一遇点风吹草动好像就没法用。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服务,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早有更专业的人做了他们擅长的事情并将服务提供出来供大家使用。花费并不算多,但享受到的是稳定、可以保证速度、简便易用的服务,更别提省下的功夫了——索性买了直接一年的服务,很长时间就可以不再思考这个事情了。

又比如说现在的很多视频资源,虽然花些时间也能找到,但这些资源通常都在各种广告横飞的页面上,或者说资源的清晰度各方面都得不到保证,万一版权方试压,找起来就老费劲了。就像这段时间在找韩剧《信号》时的资源一样,找的资源下载速度慢,或者不稳定,索性也买了几个月的腾讯视频会员,其实也就40来块钱,但是立马可以不用到处找资源,而且享受到免费高清的视频服务。

类似的例子,如今越来越多。这是不是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专业的分工,到了一定阶段,每个人其实是依赖提供独特的专业技能来生存,同时,人也越来越难以独自生活,因为总有些领域自己是不擅长的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得的——而且人的付费意愿也会变得越来越主动?

至少我是如此的。

一线·天

发现有段时间没画过原型,重新操作起来,多少还是有些陌生。

看来还是得更多深入一线,无论是需求的收集整理还是需求的评审,这种实践操作是安身立命之本。

闺女的瞬间

这个周末回家,闺女两周以前已经会自己走路了,虽然走的有些踉跄,但这终归是她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

我张开怀抱等着闺女有些迟疑的看着我走过来,到最后一步的时候,突然发力冲过来抱着我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有时候真自私的希望闺女在这个阶段停留着——停留更长的时间,好让我们能够更长久的看到她现在可爱的模样。

 

后来,回到深圳,妈妈说她们自己回到小区,问醉醉爸爸妈妈哪去的时候,虽然还不懂事的她指着小区外面用还模糊稚嫩的声音说,走了走了——那一刻,我真想永远抱她入怀。

给闺女也好,给媳妇也好,让她们过上幸福相对富足的生活,是我的使命。

加油。

活着?

在创业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对于创业者来说,活着是天大的事情?

但对于创业者背后的人来说,也许并非如此,归根结底,是否活着于自己而言并非那么的重要,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面,拍拍屁股转身到另外一家公司,又怎么说不是工作呢?

所以,如何把创业者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活着”,变成大家都认可的“活着”——这对还没脱离危险期的小初创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也许是前期最大的挑战。

 

科技媒体们的出路

一票的科技媒体们好像都转型做融资推荐平台了?

36氪早就做了做股权投资,钛媒体也在做了所谓的潜在投资,而虎嗅则推出了创业白板

逻辑上科技媒体接触大量的早期创业者,同时早期创业者也有寻求被报道的需求,自然媒体们是能够对一个创业公司有初步的判断筛选的。

传统媒体的出路大多是挂广告,如今这条路好像已经不那么容易走了,又或者说能够获取的利益始终有限?

非得跳进去自己折腾才来劲?

这年头,创个业可真不容易。做个小而美的公司多好呢?!

 

年轻的PM们

年轻的PM总是更愿意去追逐热点,希望用更新更炫酷的方式来做产品。

可是,谁又不曾年轻过呢?

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