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听到达人哥因为年龄不再担任SYSU校长,顿时觉得一阵唏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听着达人哥的开学典礼讲话正式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涯的——而明年我却已经没有机会拥抱达人哥了,终究是一个遗憾。
当然,达人哥之于我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在这样的年尾,似乎一件小事就能引起对时间的感慨。嗯,既然起了个头,就趁此机会简单写个个人简单的经历吧。
突然听到达人哥因为年龄不再担任SYSU校长,顿时觉得一阵唏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听着达人哥的开学典礼讲话正式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涯的——而明年我却已经没有机会拥抱达人哥了,终究是一个遗憾。
当然,达人哥之于我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在这样的年尾,似乎一件小事就能引起对时间的感慨。嗯,既然起了个头,就趁此机会简单写个个人简单的经历吧。
Big Ice Cream生产高质量的冰激凌,它主要提供了三种口味的冰激凌。
某天,一项新的发明来到了这座小镇,这项发明使得镇上的每个人都能自己制造属于自己独特口味的冰激凌,并且一部分开始对外出售自己制造的冰激凌。
如此一来,人们开始分享彼此的冰激凌,通过 冰激凌把镇上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如此多品种丰富的冰激凌也吸引了其他人到这个镇上来。然而,对他们来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哪些冰激凌对他们来说是最新的,最流行的或者是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
这个时候,镇上其中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他的屋子外面摆了一块牌子。这个牌子主要用于让每个来买冰激凌的人进行描述、评分和留言。这样,后面来的顾客一眼就可以看出哪种冰激凌是最多人喜欢的,也就能够找出自己想吃的冰激凌。与此同时,镇上的其他人也纷纷仿效这种办法,在自己的屋子外面摆上这么一个牌子。最终,人们会发现通过这种方法,不能让大家满意的冰激凌遭到了淘汰或者改进,而受到大众喜爱的冰激凌则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马太效应的结果)
这就是社会化的冰激凌。而这种社会化的冰激凌跟社会化媒体是很类似的。
现在人们拥有的自媒体包括博客、SNS、维基乃至微博。通过这些自媒体人们对某样产品(现实or虚拟)或者某件事情添加标签、评分以及留言,通过这些工具最终便会形成一个类似于社会化冰激淋形成过程的社会化媒体。
后记:这是很早前从Youtube上看到的一个对社会化媒体的解释,非常的简单直白,也很有趣,尝试着将其大概意思翻译了一下。
—————分割线————–
进了这个门,好像却从来没怎么认真在这个领域做点事情,惭愧。
转自魏瑞斌老师的博客
只好挂个羊头卖个狗肉了。
————————————
好久没有更新文章了,陆续开始更新。
——————-日志分割线——————————
一晃已经是11月了,年底了,很快。
我说近期会更新一些日志,酝酿了几天,没憋出什么文字来,有些问题其实是比较沉重的,所以内心本能的会去排斥抗拒。
好吧,我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谈论某些话题之前,先来说说360 VS TX吧。
嗯,我邪恶的猜想,360其实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TX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应对措施。尤其是今晚的TX的这招棋子下得有点臭,招致了很多用户的反感。反过来说,如今的这个局面对360来说其实是并不坏。如果某一天,360说推出聊天软件,我一点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很可能这就是360的目的。
试图去理清这个事件背后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我其实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360说QQ扫描我的隐私,TX说360危害了用户使用电脑的安全;简单在于无论这个事情再怎么复杂都可以归结商业利益的争夺。对于是否扫描我的隐私我觉得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已经实在太多了,况且我也不专业,所以还是就商业利益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吧。
最近没怎么更新了,因为在深圳实习,上网不是很方便。
也许是肚子饿的缘故,今晚公车回来时,觉得有些恍惚。
恍惚中有这么一句话突然间深深的映入我的脑子里:In Dreams Begin Responsibilities(责任始于梦中)——《海边的卡夫卡》里提到的叶芝某首诗里的句子。
好难理解:责任怎么会始于梦中呢?
隐隐约约的感觉,责任是与生俱来的。
早上游泳回来,背着书包,只身前往琶洲会展中心——想去见识下传说中的南国书香展,据说已经是第三届了,然而,我却才是第一次听说。寻思着周末的人会更多,所以特地选了周一才去的。
出发前,想去哎呀呀看下有没免费的地铁票领,但骑着我的宝马去到贝岗街才发先,这一溜的店都还没开门的,作罢,还是乖乖的刷卡吧。
地铁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琶洲站就下了车,看来这书香展的吸引力还真是不小。看到更多的是大人们牵着小孩子来的,临近开学的日子,作为父母,当然愿意带着孩子来到这样一个书展挑上几本书开始新学期的旅程,其实,很多时候是教辅类的书——这我懂得的。当年,每每临到开学之时,也会要求父亲带自己去书店买些参考书,那个时候,总是觉得拥有那些参考书会让自己的成绩提升,于是对于买参考书也是乐此不疲,但实际上,一个学期下来,那些参考书很多都是空白的,没怎么翻过,尽管如此,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做这样的傻事。
顺着人流进入场馆,跟外面炎热的天气相比,里面真是两重天,甚至感到一丝冷意。里面的人流已经很多了,转了一圈,书目的种类虽然很丰富,但还是觉得挺失望,最多的书就是各种类型的畅销书:名人传记,炒股的,赚钱的,书的封面无一不在引诱我们——赶快买我吧,把我买回去,读了我,你马上就可以成功了,你的财富马上就可以暴增了;再过来就是各类的教辅书了,小学直至大学甚至研究生公务员,只要你可以想到,那么基本上你就可以在这里发现你所需要的教辅书。可惜,对于这样的书籍,我并不是太感兴趣。原以为人文馆会好些,其实里面的书目都是一个样,想要淘些人文类图书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再者价钱其实也不便宜,八折,但通常网上购书都能够拿到这个折扣了,而相比之下,网上购书还送货上门,省去了提书负重的烦恼。在数字图书阅读区,也没发现什么好玩的新奇事物。
临走前,移动充值30送15元购书券,最终选了一本互联网的书——总不能空手而归,打道回府了。
归途,用手机看完了东野圭吾的《秘密》。
最近的好多篇日志都是起了个头,写着写着许许多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便会一股脑儿的涌上来,思绪是如此的混乱以至于无法继续完成。
试图去厘清脑子里所想的问题,但好像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无数的文章告诉我,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兵法又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照此说法,为了战胜自己就需要认识自己,但为了认识自己就需要不断的突破自己战胜自己,这样的循环往复似乎包含了一个无解的难题。或许战胜自己跟认识自己之间不应该如此的界限分明,战胜自己的过程应该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吧,同样的,认识自己又何尝不是战胜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