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pic id=15 w=640 h=550 float=]
version 1.0 不尽成熟。
用了好几个阅读app,其实还是原生的ibooks比较爽——主要体现在【阅读中】这个场景,可以比较方便的做笔记。
从用户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点要牢记于心,虽然这句话很虚,但这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singlepic id=15 w=640 h=550 float=]
version 1.0 不尽成熟。
用了好几个阅读app,其实还是原生的ibooks比较爽——主要体现在【阅读中】这个场景,可以比较方便的做笔记。
从用户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点要牢记于心,虽然这句话很虚,但这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有段时间微博上曾特别流行“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话题,大意是说家长看别人的孩子总是如何如何的好,而自家的孩子要么是不听话要么是学习成绩不好等等诸如此类的缺点——据说多数人都有这个经历。
当然,我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标题形式而已,我想说的是入这个行当来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别人家的PM——这个的意思是说他对自家产品所谈不多,但对别家的产品往往却是如数家珍,例如他可以给你头头是道的分析这XX产品哪里好,哪里不好,未来要如何发展,要如何跟上新的趋势,要如何盈利等等。总之,表面看起来仿佛他才是那个产品的PM,但实质可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这个现象里头,有两点。第一点,我们说至少表面看起来他确实很少提及自家的产品,我猜测的原因可能是工作内容多半敏感不太方便对我透露,也可能引发别人的围观攻击——你的产品那么烂,还好意思出来炫?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确实对自家产品了解不多,所以无多余的话可说。第二点,为啥他会对别人家的产品如数家珍?我估摸着一方面是PM的职业病之一,怀揣着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这个情况下看到XX产品就好似男人看到美女,难免YY一番,不妨理解为PM获得快感的一种方式吧;另一方面,眼下的获得信息成本太低了,各种信息到处可见,而借助搜索引起、微博这样的产品信息传播的速度又大大的加快了,我认为这其实是给我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
很难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的,因为这其中肯定有些其实并不了解别人产品的人在“自言自语”,但同时肯定也有人是真的在工作之余去研究别人产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所谓的竞品研究)。就我自己而言,我更愿意跟这个现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花更多一些时间在自己的产品上。因为“别人家的PM”是一种虚幻的真实,也就说你以为自己看了很多评论很多报道,以为自己真懂了某个产品,但实际上只是浮于表面。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我觉得初始的时候最好远离这些,容易让人浮躁也不太利于培养自己的判断力,甚至有不少人看到评论别人产品如何牛逼,看那些新闻报道如何有趣,便以为自己是喜欢这个行当的,但实际真正工作起来,可能会发现这个行当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当然,我并不否认,研究别人家的产品是PM成长的路径之一,这点脑子里还是要保持清醒认识的。
——–分割线——–
近日看到几则新闻,有必要记录下:
1)谷歌搜索新增个人日历事件 暂只对英美地区用户开放
——个性化搜索?未来是否有越来越多的这种个人隐私性数据出现在搜索引擎中?
——什么样的隐私性数据有这个价值?个人日历、各种app产生的数据保存在云端,搜索引擎提供云来获得数据,然后再提供给用户?
——同时,未来的这种数据预计会越来越多,搜索引擎如何面对这个挑战?
2)芝加哥把自己都开源了,整个城市的资料都放在了Github上,有城市规划图,道路规划图,桥梁管道施工图等等… http://thechangelog.com/the-city-of-chicago-is-on-github/
——这玩意离中国还比较远,假如有了这样的数据,可以怎么玩呢?
——搜索引擎又该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呢?
3)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时代,包括:
——私有化的WEB化数据,例如淘宝。
——人工整理的数据,例如最近的药监局数据,上面芝加哥开源出来的那些资料应该可以归到这类。
——社交产生的数据,如果搜索引擎自己没有社交产品,看起来比较被动,所以google要拼命做google+?
——APP产生的数据,我觉得搜狗号码通这个产品思路相当牛逼,是真正的将app产生的数据又反过来应用于搜索引擎的典范,还有那些app能够给搜索引擎提供这种有价值的数据?
——个人云产生的数据,百度在做。
——物联网产生的数据,大家都还开始。
初中的时候估计是最自信的时候,主要那时候成绩是唯一的可见并且都接受的衡量标准,恰逢那时候成绩相当不错;我用来提升自信的方法多是暗示性的,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去上学的时候,真是会对着镜子说,叶伟你加油,并且在骑车的路上,一直都会对自己念叨,你一定行的,你肯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果的。
到了高中的时候,去县里读,一下子接触到很多人,成绩依然还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这个时候成绩似乎就更不上去了,第一次月考,高数不及格,真是大受打击,到最后整个高中三年下来,数学都不太ok。到高三的时候,选课选了政治,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并且好像自己在政治方面还是有一点点悟性,总之成绩在班里乃至在整个政治科都还过得去,这个时候自信逐渐恢复了些,但最终高考失利,一下子便消沉了整个高中结束的暑假。
到了大学,成绩开始不是大家公认的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家开始不怎么介意成绩;因为即便成绩不怎么ok,但在社团或者课外兼职甚至爱情领域混得不错,大家也都还认可。反正我开始两年真是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不咋地,社团混得一般般,接连高数挂科,甚至得到大四清考才解决这个事情,真是心头永远的痛,也因为这个,其实大学头两年也正是没什么自信的。到了大三的时候,要挑战自己选择了班长,带着大家搞了不少活动,自认为干得还不错,大家也挺开心,最后又拿了奖学金,自信在这个时候开始恢复了些。最后一年,在小瑾鼓励下,选择了考研,老实讲,刚开始的时候也正是没什么自信,觉得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倒还不错,搭上了研究生录取的末班车——大概也跟当年金融风暴工作不好找所以研究生扩招有关,但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是让自信这玩意再次提升了些,觉得自己可能也不太赖。
研究生开始是分水岭了,工作的同学开始不在以所谓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无论过去学习成绩怎样,在社团中的表现如何,在社会中,更直观的衡量是收入,表现出来的是一些大家可以看到的房子、车子之类的。对于还在学校的我来说,似乎对这些的感受还不是那么强烈,成绩在研究生依然重要,但也逐渐加入了求职这类的因素。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研究生下来,平均的自信心还真是一般般,我估计稍稍好于高中那会的水平。最后的求职还算过得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信心回来了一些。
当我真正开始的工作,到现在这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了衡量成功的大众价值观,即所谓房子车子之类的。往往很多时候,以往自己还真的挺努力的了,但抬起头来看别人,还是觉得有差距,于是自信心不免受到了冲击,我估摸着此时自信心降到人生有记忆以来的最低点了。几年刚回北京的第一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给帆发了个短信,聊了几句,他说,这看你怎么去衡量成功,他说假如以经济为衡量因素的话,他觉得自己也是很失败的——一个简单说事实是在他们家他的收入水平从去年第二下降到了第四(他家里4口人),但另一方面,他在过去的一年开始骑车,开始跑步,开始打网球羽毛球——在这方面有收获他也觉得也是别人没法去享受到的——末了说,此时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道理自然是懂得,也明白他想说但未点明的话,但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最终要考虑的事情也不相同。对我来说,事实便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理想生活的物质条件,还是有差距,所以我焦虑,我慌张,我开始偶尔的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思考未来。一方面质问自己应该根据什么来建立对未来的期许,另一方面又告诫自己说:认清事实,停止挣扎。
自信啊,总是找到了某个点扎进去之后,一下子便提高了;只是只一次,我还没找到那个点。
1、做个有担当的真诚的而又有趣的人。
2、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与健康上,关注科技的新兴领域。同时若非工作需要尽力避免让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社交媒体上。整理并利用好自己的信息源,思考而非单纯的吸收。
3、不是又给压力了,而是压力给的太少了。
1、当你举起道德的大棒砸向别人的时候,最终有一天你也会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砸回。
2、当数字公司告诉你家电脑上网不安全的时候,你恐慌吧啦啦啦的赶紧装个安全浏览器;当媒体告诉你数字公司窃取隐私的时候,你吧啦啦啦的赶紧把数字公司相关的产品卸载了。从这点来看,本质其实是我们一方面比并不太清楚安全问题是否严重,另一方面我们其实也不知道隐私是怎么回事。
3、看这些PR战挺有意思的,不时也跟我厂的PR有过交道,多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不过看来看去,离不开媒介渠道的争夺。想起《打造Facebook》一书里提到的一个事情,facebook因为PR的口误还是怎么的来着,让公司陷入侵犯用户隐私的漩涡,公司内部颇有微言,这个时候扎克站出来力挺PR的工作,大意是说,每当公司有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PR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公司扛着了压力,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了点错误就指责他们。具体内容记不太清楚了。
跟我厂某位资深的PR简单了解过他们的一些工作内容,大致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传播正面,路数大概是把公司牛逼的技术传播出去,与各类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据说以往我厂这块比较薄弱,去年下半年以来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投入;另一个显然就是公关危机的处理,在传统网站媒体这块我厂还是相当强悍的(多数网站的流量入口,新闻媒体入口),另外在线下(GOV层面的)也运作了几个有影响力的事件(比如robot协议解读、搜索引擎行业公约还有一个什么工商局的xx通知,不太记得了);在社交媒体上似乎相对弱(对手则主要在这块做事情),比如微博,自己的感觉是欠缺的,怎么说呢,比较冷冰冰吧。最后,年会上,大PR团队获得了最佳团队之一,嗯,这里头有一丝小小的功劳,虽然跟我木有直接的关系。
4、虎嗅网的近日的一篇文章:业内人自陈:新媒体时代,如何把公关做成产品? 总的观点是,新媒体来了,公关的玩法也不一样了。
恐慌与焦虑基本来源于不确定的未来。
但你自己要把这一切当成是一次重新认识与审视自己的机会。
确认一个目标:不是单纯的找一份工作,而是如上所说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基础上去想自己未来三年需要的是什么,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些什么。
也许很困难,也正因为如此,焦虑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的产物。
take it easy.
十五年前我在摩托罗拉工作,当年的摩托何等威风,但不久便被诺基亚拉下马。诺基亚威风了好一阵,但不久被苹果远远抛在后面。昨天半夜,我偶然看到索尼2010年财报,亏损32亿美元,创下自1995以来的16年中的最大亏损。德鲁克说,CEO最大错误,是把内部管理当成最主要工作,CEO真正的战场是客户,不是管理。
在微博上看到的这句话,深以为然——虽然现在没有接触并且从事管理工作。
过去一周,互联网上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事情莫过于所谓的3B大战第二季。回顾下第一季大概是,百度针对360过来的搜索结果采取了些措施,然后360采取反制措施,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个月。
总体上,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并没有太过激烈直接战斗。第二季起来的其实有点奇怪——我也在好奇360不知道哪里得罪了方舟子,他就突然说起360的那些破事,结果一下子不可收拾了。总体上,你可以认为方舟子的确是在说360浏览器的隐私问题,而360大概是避重就轻的尽量淡化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重点将战火燃烧到了百度的医疗广告推广上的问题——这块是百度目前的灾区之一,基本上一碰一个准,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暂时看不到太多可以出手反驳的手段,问题的确是摆在那里的呢。仅作为PM观察这场战争,几个问题:
1、360的运营,真心做的无比流逼,真正的把用户作为上帝来看,哪里有360的用户反馈了问题,哪里就有360的相关人员去跟进,了解问题,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好像百度自己一直非常强调通过数据来看问题,应该说这个并没有啥错的。而关键在于,经验不足的人,可能不太容易通过枯燥的数据知道问题所在,这个时候需要去看用户的反馈,了解用户的问题来明确产品上存在的问题。而这种强有力的贴近用户的运营,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让用户获得了极为强烈的好感,并且用户会原因把这些好感主动向外传播。视野之内,应该就是只有360一家这样子干的。仅这点而言,不到你不佩服他们。
2、这场论战,气势汹汹,发动群众,打蛇的七寸,步步紧咬,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强力的传播工具(一年前,我相信360推出搜索不会有这么的知名度),简直是可怕。同时有舍有得,舍当下,拼未来,这种魄力,战略上丝毫不含糊,对他们来说,通过舍弃当下,赢得用户的尊重与好感,以尽力避免技术上的缺陷带给用户的不适感,这个也是可怕!话说千年老二搜狗怎么会想不到这点呢?
3、执行力!准备已久的战斗,一旦打响,就是对执行力的考验,可以看到的他们迭代的速度,杆杠的。
4、对于百度来说,其实有个疑问,对于医疗广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很复杂,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很多,虚假信息泛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很多明显是针对百度作的手段(别家搜索引擎不会有的烦恼,概因市场份额太低。)。百度需要承担其作为市场领先者的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这个程度是去到哪里?因为不可能所有的责任都是百度来承担。比如推广里的存在的虚假广告(我相信必然存在),假如参加推广的企业,的确给百度出示了合法的广告资质,但最终出现了问题,这个源头的资质审核部门是否应该也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忆中的一句话新闻:
1)百度成立lbs事业部——貌似对于百度来说,也就地图有潜力成为所谓的入口了吧。腾讯有微信,淘宝的电商,基本没其他竞争对手了,360的手机助手据说很流逼,新浪有微博。怎么说呢,没用智能机太久了,已经快忘记啥是移动互联网了,急需一个手机哦。不过,我倾向于认为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个概念将会被弱化,至少不会像PC上这么集中。各种app、各种终端可以将入口无限的分化。
2)江南style走红网络:鸟叔是个可爱的大叔,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将跳马舞传播到了世界。再次深深的折服于微博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目前认为这是微博最可怕的一点。
3)吴声事件——电商的无间道:不太懂电商,也不明白电商那些破事,不过总归是电商界的大事啊,各种利益瓜葛,谁人知晓呢。
4)和菜头的两篇博文,关于碎片化的思考,值得细读:我早就说,微博这东西就是将时间碎片化的货——而原本我们以为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消化信息的,结果却让微博成为了生活的主宰。
碎片化低能: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6.aspx;
碎片化生存: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3.aspx。
我想,我也要开始暂时离开下。
其它思考:
目前最常见的信息组织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声音。
移动互联网上,这些信息组织形式的或重新组合或重新焕发了青春,好像产生很多有趣的应用。
文字:最传统最基础的信息组织形式,好像没有特别的亮点应用。
图片:各种图片应用(读图时代啊啊啊!),图片+声音组合,产生【啪啪】这个目前据说是最火的手机社交应用,结果这货现在只有iPhone版的,擦,你妹的,欺负大诺基亚的屌丝。
声音:其实也是很基础的信息组织形式,传统的实时语音通话;微信的异步通话,
视频:移动上尚没有看到特别有意思的创新应用,好像还是照搬PC的那一套。
恩,下周,关注下电商&这个网站要给域名续费了,3年。。
白鸦对百度电商的分析(原文地址:http://ucdchina.com/baiya/?p=919):
1、百度已经丢失了线上零售市场
2008年,百度很糊涂的做了自己的C2C平台“有啊”,马云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决定“拒绝百度抓取”。然后,百度一边把有啊也做到了关闭,一边忽视了对线上零售信息的获取和整合处理,淘宝一家独大加上自己自暴自弃伴随而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 “消费者在网购的时候,再也不会想到去‘百度一下’”。
虽然2008年以来百度在电商领域的广告收入上依然在不断增加,虽然团购大战的时候,网商非理性烧钱的时候,百度赚的盆满钵满,股价节节飙升。但,百度确实丢掉了这个市场,因为他们丢掉了最重要的用户行为和习惯,掉入无底深渊。
随便查看一下线上零售的一些搜索请求,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淘宝热火的连衣裙、牛仔裤、小西装,每个词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万的搜索请求,而在百度却只有几百个搜索请求,而且这可怜的一点请求依然不是消费者在搜索,而是同行或者相关从业者。没人搜导致搜素结果一直不好,搜索结果不好就更没人搜,百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彻底进入了无解状态。(当初百度阿拉丁拿美丽说内测,把服装服饰美妆热词的搜索结果进行了特殊化处理,那么大的一个百度这么干一天也只能一点给美丽说带去几万的流量而已)
除了3C类商品的一些比较需求(这一块也已经差不多快被etao抢完了),和一些美妆类消费知识搜索,百度每天真正的直接的电商流量已经非常之小。
当然,这并不是说百度的流量对于电商一点价值都没有。我只是说它没有直接的价值,但当这些流量到了各种创新模式的导购网站之后,依然可以重新转化成有效的电商流量。
PS:hao123依然是个不容忽视的流量源。它每天依然可以给电商网站带来不少的有效流量。(题外话:如果百度想重新挽回线上零售市场,唯一该做的就是:花三四年时间,重新培养用户网购的时候回去用百度的行为习惯。不要再挖空心思如何转电商的钱了,当你不能直接给电商带来有效价值的时候,忽悠越多的钱欠下的债越多,会越来越积重难返)
这个悲惨的局面给电商们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了搜索引擎而来的自然流量和CPC流量。在日韩和欧美国家,电商们通常可以从搜索引擎获取近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自然流量,或者还可以大量投放关键词广告。而在中国这个数据低的可怜,和别人的搜索引擎流量相比其质量也差的可怜。
—–
呵呵,仿佛就是内部的某个report。
所以,有时候自己去想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失去了如此多的机会,原本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现在要好很多很多….对于未来,表示呵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