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初中的时候估计是最自信的时候,主要那时候成绩是唯一的可见并且都接受的衡量标准,恰逢那时候成绩相当不错;我用来提升自信的方法多是暗示性的,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去上学的时候,真是会对着镜子说,叶伟你加油,并且在骑车的路上,一直都会对自己念叨,你一定行的,你肯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果的。

到了高中的时候,去县里读,一下子接触到很多人,成绩依然还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这个时候成绩似乎就更不上去了,第一次月考,高数不及格,真是大受打击,到最后整个高中三年下来,数学都不太ok。到高三的时候,选课选了政治,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并且好像自己在政治方面还是有一点点悟性,总之成绩在班里乃至在整个政治科都还过得去,这个时候自信逐渐恢复了些,但最终高考失利,一下子便消沉了整个高中结束的暑假。

到了大学,成绩开始不是大家公认的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家开始不怎么介意成绩;因为即便成绩不怎么ok,但在社团或者课外兼职甚至爱情领域混得不错,大家也都还认可。反正我开始两年真是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不咋地,社团混得一般般,接连高数挂科,甚至得到大四清考才解决这个事情,真是心头永远的痛,也因为这个,其实大学头两年也正是没什么自信的。到了大三的时候,要挑战自己选择了班长,带着大家搞了不少活动,自认为干得还不错,大家也挺开心,最后又拿了奖学金,自信在这个时候开始恢复了些。最后一年,在小瑾鼓励下,选择了考研,老实讲,刚开始的时候也正是没什么自信,觉得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倒还不错,搭上了研究生录取的末班车——大概也跟当年金融风暴工作不好找所以研究生扩招有关,但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是让自信这玩意再次提升了些,觉得自己可能也不太赖。

研究生开始是分水岭了,工作的同学开始不在以所谓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无论过去学习成绩怎样,在社团中的表现如何,在社会中,更直观的衡量是收入,表现出来的是一些大家可以看到的房子、车子之类的。对于还在学校的我来说,似乎对这些的感受还不是那么强烈,成绩在研究生依然重要,但也逐渐加入了求职这类的因素。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研究生下来,平均的自信心还真是一般般,我估计稍稍好于高中那会的水平。最后的求职还算过得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信心回来了一些。

当我真正开始的工作,到现在这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了衡量成功的大众价值观,即所谓房子车子之类的。往往很多时候,以往自己还真的挺努力的了,但抬起头来看别人,还是觉得有差距,于是自信心不免受到了冲击,我估摸着此时自信心降到人生有记忆以来的最低点了。几年刚回北京的第一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给帆发了个短信,聊了几句,他说,这看你怎么去衡量成功,他说假如以经济为衡量因素的话,他觉得自己也是很失败的——一个简单说事实是在他们家他的收入水平从去年第二下降到了第四(他家里4口人),但另一方面,他在过去的一年开始骑车,开始跑步,开始打网球羽毛球——在这方面有收获他也觉得也是别人没法去享受到的——末了说,此时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道理自然是懂得,也明白他想说但未点明的话,但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最终要考虑的事情也不相同。对我来说,事实便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理想生活的物质条件,还是有差距,所以我焦虑,我慌张,我开始偶尔的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思考未来。一方面质问自己应该根据什么来建立对未来的期许,另一方面又告诫自己说:认清事实,停止挣扎。

自信啊,总是找到了某个点扎进去之后,一下子便提高了;只是只一次,我还没找到那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