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配套服务商
万科说:城市配套服务商
仔细琢磨,这个理念真棒。
龙湖地产:善待你的一生。
金地:科学筑家。
保利: 和者筑善。
碧桂园: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
招商地产:家在情在。
很多行业,外面看热闹的时候觉得不过尔尔,深入进去之后才意识到水太深。
All in
在患得患失的摇摆中,失去的永远会更多。
患得患失这种心态并不难理解,但实际上内心要明白的是这种心态下损失的一定会更多。前段时间接触了德州之后,我曾琢磨过All in的含义——当然在输红了眼独特心态下的all in确实很难有好结果,但如果总是唯唯诺诺试图看清一切之后才选择all in由往往所赢无几。这其实很符合我自己当下的心境,坦白的说,我自己并未真正下定决心在创业这条道路上all in一把,这固然有现实经济问题的考虑,但更多的反应出来的是不是因为自己实际存在一定的投机心理呢?而问题在于,越来越难出现的是一把就成的事业,需要的是冷静的判断,需要的是有选择的坚持。
最近在琢磨坚持这个问题,运动这个事情上迄今为止坚持到了第14天,实际上双腿多少出现了些不适,但我对自己说这100天,不管怎样我要坚持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我这100天,我要持续的打卡。但其他的事情呢?我常在想,过去我自己肯定有无数的想法,不敢说100%的都靠谱,哪怕只有1%靠谱的想法坚持执行到现在,也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了吧。比如这个木屋,很早就开始搞,如果这些年我持续的在内容上找方向并坚持网站的更新,到今天我应该可以收获一个有着不错流量的网站。又比如说学习python,我从13年开始念叨着,总是浅尝辄止,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了搭建环境的阶段,但如果我能坚持下来,我应该可以掌握一门语言并可以独立的通过程序来尝试很多事情。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关键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又应当如何坚持一个事情呢?以前觉得坚持运动是个难以持续的事情,如今十几天跑下来发现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那么其他的事情呢?是不是应该马上开始?
生活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生活,但问题是心态这玩意往往跟现实有着莫大的关系。
顺风顺水的时候,心态自然是轻松愉快的。
遇到问题困境难以处理的时候,有无能无力的挫败感,这就很可怕了。顿时多少有些明白那些内心抑郁的人为什么到最后会想到去自杀——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活着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在想,对于男人来说,生活的很大意义在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并且这种成就感能够给家人带来有保障的体面生活,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一旦这个循环的某个环节被打破了,人就容易焦虑。
表面上仍然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内心其实已经觉得煎熬不已。心心念着如何打破这种僵局。
车仍然维修中,来回地铁上下班,多半是楼盘的广告。翻了几个楼盘看看,内心燃起一句话:这特么的才叫生活呀!
不如,周末去东莞转转?临深,自驾1小时以内可以到达南山、福田,还阔以的。
身份
木屋诞生以来一直生活在国外,但总感觉访问速度不好。
这次下定决定把这个搬回国内,并做了备案,比想象中快很多,也没想象中那么复杂。
从此以后,咱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了。
有所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我构建的逻辑世界通常是完美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Be business first.
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让自己生存下来的,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又双叒叕开始锻(da)炼(lian)了
注:叒(ruò),叕(zhuó)
开始工作以后,在运动锻炼这个事情上,曾经试着坚持过不少的项目:
1)最早开始的时候是在北京的时候,那会迷上了自行车,觉得做一个追风少年特别惬意,当时就买了美利达的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班。当时住在亮甲店,目的地是上地,每天骑车都经过如今被称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后厂村路”——当然,在那会后厂村路边上的什么百度、腾讯、新浪等大厦都还没建起来,一点儿都不堵,相反骑车还特别的舒服。但在骑车的这个事情上并没坚持太长时间,因为冬天很快来临,北京的户外还是特别的冷,根本就受不了。于是在北京的骑车就此作罢。
那年冬天过后就回到了广东,回到了深圳,骑车变成了间歇性的动作,只是在那年的国庆期间跟张帆同学环绕着“中山-深圳-广州-中山”骑了一圈,现在微信的头像就是那次骑车的时候留下的(顺便提一嘴是张帆同学是在我影响下买的自行车)——但这也大概是我在这个运动项目上最后的挣扎了,从此之后再也很少参与这个运动——尽管内心确实享受那种在自行车上风迎面吹来的感觉。
2)游泳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运动,特别享受在水在流动,而身体在水中自由漂浮着的感觉。自己学会游泳还是在读研那会,刚学会的时候,有种上瘾的感觉,早晚都得去游一次——那会多是宿舍几个哥们的集体行动,佳哥、阿福、俊还加上我四个人总喜欢骑着各自的破自行车从至善园到游泳池。
这样的幸福时刻随着毕业就没有了,自从工作之后,就再也很少机会来游泳。
但今年心血来潮,小瑾也一直说要学游泳,于是我们就去办了张20次的游泳卡,结果我们俩到现在为止也就去了3次,眼下已经是9月,估摸着这个夏天要用完游泳卡已经不太现实…
3)最后来说说跑步——我现在只能这么说,13年中到14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坚持过大半年每周至少4次的跑步运动,那会下班什么都不管先,就先换上鞋子跑上一圈再说,现在咕咚的记录大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
然后…就没什么然后了… 过了那段时间之后基本就变成了某个点,觉得应该把锻炼坚持下来,就跑上那么一两周,再停几个月,再跑一段时间,印象中这样的反复折腾了几次。
以上,是一个意图要坚持锻炼人的心路历程,有多少人是跟我类似的呢?有过这样的想法,也行动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不下来放弃的呢?
我自己琢磨,坚持不来的理由,总能找到很多,比如说:
1)没时间,比如早上起晚了运动的话就赶不及上班了,晚上加班晚回了想运动也没时间了。
2)感觉累,每天上班都已经那么累了,下班就想看看电视剧玩玩游戏放松放松,不想动——即便是自己明明知道运动是一种极佳的放松方式。
3)天气原因,比如外面下雨啦,冬天天气很冷啦。
4)没人教/一起,比如想游泳的觉得自己不会游泳,比如想骑车的人觉得没有同伴。
诸如此类的原因,简直可以再列一堆。
但不管什么样的理由,最终的结果变成了,所谓的运动只是说说或者偶尔发个朋友圈说明下而已。
好了,进入正题了:又双叒叕开始锻(da)炼(lian)了,但这次跟以往都不一样的是,加入了一个运动群:
在这个群,每天运动必须打卡,否则就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其实也很简单…)。
对于自己来说,希望通过辅助这种外在的机制给到自己压力与动力,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
1)除非身体状况不允许,否则每天必须坚持运动群内打卡;
2)运动方式以户外跑步为主,辅助室内自行车;
3)必须拉着小瑾同学加入运动计划(话说小瑾同学昨晚跟我走了5公里之后,体重减了1kg… 效果杠杠的);
4)先坚持100天,后面的再说。
牛逼已吹,希望不要打脸太狠:) 。
最后,给我们的运动群打个广告(目前已经有10几位来自各地的小伙伴加入,坚持每天打卡,有帅哥有美女),欢迎想挑战提高自己的伙伴一起加入!
知识领域产品反思
突然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年在知识领域里热门的产品模型,诸如知乎、分答or在行类的,都不能够从百度知道体系内产生呢?
要知道百度知道、百科、文库、经验等一系列知识类产品曾经占据了整个中文互联网流量的最Top级别,哪怕是今天在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网页这几个类型的页面也都基本会在前五中至少出现一条。
但在今天,这些类型的产品都已经不再能够令人眼前一亮,也就是说不能够再引领潮流了。
原因何在?
在知乎诞生之初,百度也曾推出类似的产品,但很快就死掉。在在百度知识体系内,也曾做了很多尝试,例如悬赏的问答,团队的机制,PK的机制等等看起来有意思的做法,但最终这些在整个互联网浪潮中被淹没掉了。
我在想,按照之前在百度的工作经历来看,百度内部习惯以搜索的逻辑来去判断思考产品的问题,例如知道当前应该着重解决什么问题,可能从搜索的角度来看无外乎是查全率与查准率(当然并不简单如此,有依据此的更丰富内涵),但在这个大前提框架下,本身就意味着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在今天有些显著的特点:
1、社交类型的产品跟搜索类型的产品天然的有区别,前者是重视人的因素,后者打交道的则是网页、网站这一类型,虽然本质上这些也是由人产生的,但毕竟并未直面用户,也就说,可能在搜索的决策逻辑下,有着天然的缺陷;
2、而基于搜索决策逻辑下,则又有幸存者偏差——这是说通过评估搜索的问题来去做决策的前提是用户群体在你这个平台上进行大量的生产消费,但今天用户已经逐渐被分流了,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以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放在整个互联网大盘下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在这个小问题上的持续纠结已经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极为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