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嘉伟:美团运营管理心得

2000年,干嘉伟从中石油跳槽到阿里巴巴,工号67,从一线业务员做起,历任网站运营总监、市场总监、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副总裁等。在王兴6次拜访后,原本作为投资方调查人的干嘉伟最终于2011年11月16日加入美团。王兴打动干嘉伟来美团的根本因素是对团购本质的精准理解。如果说王兴擅长线上和互联网的方式运作,干嘉伟的加入对于美团来说,就弥补了最后的短板。本文是美团网COO干嘉伟(江湖人称:阿甘)自述他在美团的管理心得,

干嘉伟:我如何用阿里的管理文化,让美团成为一支铁军

当时来美团我确实很犹豫,压力也很大,阿里也很好,团购又很衰。真正触动我的是2011年9月份在杭州,他们开一个区域交流会,当时正好王兴找我在聊,我说我去看一下,到了那里后,感觉跟十年前的阿里很像。你会感觉到这群人做事的方式、他们的基本价值观跟你是很Match的。你在边上看时,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加入进去,把你十多年的经验分享给他们,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冲动。

最后做决定时,我跟我老婆讨论,我太太就说她尊重我、支持我,我最后自言自语说,如果不去的话,过几年会不会后悔,想了想我觉得肯定会后悔,哪怕不成,我也可以把自己一些经验、一些认识去展现出来。

我选择美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美团这个团队虽然在大团队管理方面并不算好,但这个公司本身的基因很健康,虽然管理上比较粗糙,但它的基本摸样是有的。

坦白讲,我关注这家公司只关注两点:第一是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第二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心态是不是我认可的,只要这两点满足了就行。我在阿里曾管理过7,000多人的团队,所以不管线下团队几千人还是其他,哪怕再多的问题我觉得都还好,换句话讲,正因为有问题他才来找我,他没那么多问题来找我干吗呢?

当时吴波找过我(拉手网创始人),猎头也猎过我几次,就我本人而言,我从来不相信自己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我从来不相信你可以突然碰到一个机会,不劳而获就怎么样了。我还是相信勤勤恳恳,靠努力、靠实力来把一件事情越做越好,像那种说我们赶紧弄一下,然后很快就上市,我不去判断它的好坏,至少我认为这不是我的风格。我要做事情就会拉开架子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在节奏感上不一样,可能就算合作了,也会有很多冲突。

在美团这几年,首先我吐出来很多经验,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学习到的东西也同样多。因为以前在阿里,很多东西都是顺理成章的,而对美团来说,我进来的时候差不多是团购市场最低潮的时候,在发展这几年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挑战大了很多,你会遇到很多之前没遇到的,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我觉得学到的、吸收到的东西一点不少于吐出去的东西。

一、业务和管理两手抓

整个团购行业发展的非常快,因为底子薄,所以会爆炸性的快速增长。

本地生活(服务)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它没法像淘宝那样,通过让商家或者小卖家自己上来,用类似UGC的模式去发展。这些商家的IT互联网能力和意识比较弱,所以它需要一个庞大的线下团队或者叫地推团队。

在地推这块,无非考验的是对管理的要求。考量一个管理人员,主要考量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另外一个是管理能力。

从业务层面来说,因为整个业务发展非常快,所以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建模。这就像部队一样——你一开始揭竿而起,起义的时候都乱打,看谁力气大,但如果要成为正规军,就像出操一样,总得练刺杀,一个基本动作都要练很多次。

我来到美团之后,在业务技能这个层面,首先做了一个标准化的分析,然后把模型建立起来——我们要的是结果,但只有把过程管好才能拿到结果。你只有把A、B、C、D都做好了,才能拿到E。管好过程其实就是把A、B、C、D拆分出来,然后告诉大家,你要怎么做才能把这几样都做好,才能拿到结果。这个叫做标准作业流程(SOP)。

继续阅读干嘉伟:美团运营管理心得

需求的细节

在找项目管理的一些资料,看到这么一个提问:产品经理在向开发同事提需求时,如何完善需求,让需求细节全面并且清晰? 其中安江泽的一个回答如下:

我们开发真正希望的是产品经理在交代需求时,不要求全面细致,但要重点突出。

其实工程师不仅仅要了解产品的方案的核心设计思路,还要知道工程上取舍的条件。这样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对公司对整个产品有巨大回报的问题,同时在那些次要的功能点上做变通。

而面对那些重点不突出的需求,越是交代得细致,我们越是反感。因为不知道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一处设定是你重点关注的还是随便拍脑袋的,那我们肯定要到处挑刺啦。

此外,如果一个名产品经理知道自己方案的核心要点,也是不会为一些次要的细节被挑刺而乱了阵脚的。只要底线没被触及,完全可以让开发有些发挥的余地,降低下整体的成本呀。相反,越是不知道底线在哪的 PM,面对开发的反馈越敏感,越怕自己的方案有一点的变化。

所谓一流产品讲故事,二流产品列单子,三流产品哭鼻子,就是这个道理。

之所以贴出来是这段时间关于项目管理、关于需求的细节想了挺多,也许是时候总结了。

产品经理最怕的是落到自嗨的境地。

 

challenge

最近有种忙疯的感觉,很少有低于9点钟下班的时候了,也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从接触AgentService开始,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1、新的领域。刚毕业那会,对PM一知半解,只是凭着内心觉得互联网是个有趣的行业,读过些书,接触过些所谓的互联网产品,便觉得这是自己愿意从事的职业,可是那会哪知道这背后有那么多的条条道道。仅从领域来说,可以细分的太多,那会已经耳熟能详的搜索引擎、社交、电子商务、新闻门户等等,现在呢?互联网像一头巨兽般席卷了诸多领域,互联网、移动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催生了许多以往难以想象的新领域,比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人们将这些冠之以“O2O”。对我自己来说,从纯粹的互联网领域,从搜索、推荐到O2O,也算是跨界了。

2、过往无论是在百度还是无觅,一脉相承下来的内在逻辑是重后端重策略,逐步到前端到PC端,后台逻辑与前台展现的关系,应该说还是可以理解,目前增加一层是,从后台到客户端到网页端,老实说此前没接触过,所以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去理解。

当然,庸俗的说,挑战往往意味着机遇,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个很好的团队里,大家各司其职,逐渐合作的感觉——这便是工作的乐趣所在。

产品与研发

我的微博上说:

对于公司或者团队来说,应该达成的共识是:尽可能以简洁高效的方式达到目标,保证业务可以跑起来;这就要求产品在充分理解业务的基础上收敛需求,小步快跑;对于技术来说,不要轻易炫技去追求所谓的高深新技术,否则引入一堆复杂的东西,留下无数坑,只能是自己作死的节奏。#PM感悟#

一位前同事回复到:

我对项目类公司的理解:1,这类公司,需求不是产品人员说了算的,所以然你想要收敛也未必可能。2,这类公司,往往没有高深新技术。

真是一语中的。

对于我们来说,线上线下局面没有扭转之前,我们面临的情况都可能是如此,产品未必能够真正如自己想象般去收敛,但正是因为如此,从公司的目标来说,希望产品是能够快速响应跟上业务发展的节奏,这无论对产品还是研发来说都是挑战:保持产品节奏,控制技术诱惑,二者的平衡之术回到根源可能是项目管理?

阿里巴巴上市

阿里巴巴毫无悬念的在美国上市了,当然也毫无悬念的赢得了整个互联网圈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关注——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不知不觉中,这家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

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社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当它与百度、腾讯放在一起比较时,似乎现在看来它对于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我看来,百度、腾讯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类似于基础设施类的,它们推动的信息的自由(当然在中国社会,信息自由是相对概念)高效流动,因为搜索与QQ的出现、普及,信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旧观念与想法,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大概属于极大的提升人的视野与认知,但这种的提升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则是相对隐性或者说并不为普罗大众的能够深刻意识到;而阿里巴巴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似乎更多的是构筑于这类的基础设施之上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我的理解是如果没有信息的自由高效流动,电商的发展可能并不会那么的迅速。

但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推动,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谁的地位是超然的,作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我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关于腾讯的企业文化:

愿景——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关于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

愿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活102年”

使命——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

关于百度的企业文化:

使命——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

 

互联网思维

可以理解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焦虑,但如果把互联网当作救命稻草,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了再说的,我看也很难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任何事物一定有其背后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如互联网产品从需求的提出到最终上线,会包括需求确认、产品原型设计、产品研发、测试这样一个过程,忽略了这个最后堆出来的产品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

美团创始人王兴:只玩情怀是误入歧途,这是一篇好文章:

如果一个产品没有把基本功打扎实,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核心需求,没有明白要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学那些文艺情怀,完全是误入歧途了。

但我觉得很多人开始拥抱互联网的时候并不明白这一点,另外:

通常在这个行业里面科技的价值短期体现不出来,但长期来看,多数人低估了这个行业里科技的价值。

也就是说你希望看到一点成绩,其实是需要付出一点耐心的。但你在没看到成绩之前,不要低估科技的价值。

业务的发散与产品的收敛

微博上某老师如是说:

产品工作,一定要定期REVIEW,想明白自己的大目标,阶段目标,推进节奏是不是正常,以及迭代,优化的可能。内心一定要清楚自己可以做到的程度,业务市场总是发散的、但产品技术必须收敛。不然搞得形散神散,反而连累业务开拓。一个再合理的目标,也要有条理的去实现。

以为然——只要经历过就会有这种深刻的体会。

动荡

最后所有的动荡,是不是都可以转成宝贵的财富?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个答案,只有自己去经历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