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所有的动荡,是不是都可以转成宝贵的财富?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个答案,只有自己去经历去追寻。
最后所有的动荡,是不是都可以转成宝贵的财富?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个答案,只有自己去经历去追寻。
危机感往往源于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以及对未知的不可期许。
每每下定决心要专注于几个事情来减轻这种危机感的冲击,却似乎不知该如何下手。
其实无非是:
工作上我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怎样的目标?又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来决定自己精力的倾注。
生活上我需要掌握什么新的技能,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变动。
where’s the answer?
—
最近时常在想,生活中最让人难堪的是我以为自己把事情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以为我们在这个事情上是达成了的共识,但是当类似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时,我真是对自己有深深的怀疑。
生活中我们若是把自己当成弱者似乎便会不由自主的希望所有的人把自己当成生活的中心,围绕着自己来转——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但当我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开始,我便告诫自己很多时候不应该对他人抱有太深的期许,因为我觉得无论再怎么亲近的人我可能都没有办法要求他们在所有的事情上一一照顾自己的感受。这么说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尤其在这个社会里头,多少让人觉得冷酷无情。但我还是更倾向于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哪怕是亲近的人,你对我好,我当然会抱之以善意,你若对我如陌生人人,我也绝无怀恨在心的理由,说到底,这是他人的选择,我不应以他人之选择来决定我自己的行事原则。
—
我只是有些烦闷,有些事情总觉得不是我想的那种逻辑,我无法改变,但却憎恨这种无力感,由此延伸开来的是无尽的危机感。
对于线下业务很重的产品——其实这句话这么说是有问题的,但我想表达的是,业务与产品往往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他们应该是相互一体促进各自的发展。
我以为常见的思维误区是:
1)具体业务线的同事:认为产品是要为业务服务的,规则应该听从线下业务的意见。但实际上,具体业务的同事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点,产品应该看到的是立体,具体业务面临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方案,他们从自己的业务出发,认为A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实际上在产品上还有B解决方案,并且这个方案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可能不是那么好,但对整个业务长远的发展可能是有更大的好处。在这个时候业务需要做一定的让步。
2)具体产品线的同事:遵循业务所给的方案,未深入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方案。回到我之前说的,视野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到中后期的时候慢慢凸显其重要性,你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会画原型会写需求文档。It’s too simple.
理想的情况是:业务理顺规则,产品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规则,与之同时,产品上形成的业务流程,能够帮助线下更好更规范的开展业务。
update:
对于线下比重乃至业务主导的产品,往往会有许多规则去规范业务,这个时候秉持的一个原则是:添加必要的规则——确保灵活,不考虑非必须的规则——这会大大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基于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关于“办证”的靠谱信息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中国人这辈子,从出生伊始,就开始了逃脱不了的各种办证事项,而关于这类信息极度的分散,或者你不知道你搜索出来的信息是否已经过期——信息过期你跑一趟浪费时间不说。
我的思路是:
1)整理出不同领域,需要办的证。
2)办证的流程,需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前项及后项分别是什么。
3)办证机构的地理位置、主要交通信息(公交、地铁),办公时间(这很重要)。
产品冷启动期,似乎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整理出一定量的信息,再此基础上考虑引入ugc方式。
why not try?
莫过于发现你的用户对象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帮助他们来解决。
你以为呢?
视野呀视野。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深刻感受到的东西。
我没干过这事,但也还是愿意尝试之,难点在于需要在“别人”的领地,把这事给做起来。
目标是数据的自生长,自维护。
曲径,是我用过的最简单的服务,真心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