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市

阿里巴巴毫无悬念的在美国上市了,当然也毫无悬念的赢得了整个互联网圈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关注——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不知不觉中,这家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

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社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当它与百度、腾讯放在一起比较时,似乎现在看来它对于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我看来,百度、腾讯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类似于基础设施类的,它们推动的信息的自由(当然在中国社会,信息自由是相对概念)高效流动,因为搜索与QQ的出现、普及,信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旧观念与想法,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可能——大概属于极大的提升人的视野与认知,但这种的提升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则是相对隐性或者说并不为普罗大众的能够深刻意识到;而阿里巴巴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似乎更多的是构筑于这类的基础设施之上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我的理解是如果没有信息的自由高效流动,电商的发展可能并不会那么的迅速。

但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推动,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谁的地位是超然的,作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我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关于腾讯的企业文化:

愿景——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关于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

愿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活102年”

使命——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

关于百度的企业文化:

使命——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

 

Leader

一位前辈说,作为一公司负责人,主要内容分为3大块:找钱、找人、找方向。过于拘泥细节的负责人注定是失败的,也会让底下的人无所适从。

原本我以为看到了希望,但我只能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互联网思维

可以理解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焦虑,但如果把互联网当作救命稻草,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了再说的,我看也很难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任何事物一定有其背后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如互联网产品从需求的提出到最终上线,会包括需求确认、产品原型设计、产品研发、测试这样一个过程,忽略了这个最后堆出来的产品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

美团创始人王兴:只玩情怀是误入歧途,这是一篇好文章:

如果一个产品没有把基本功打扎实,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核心需求,没有明白要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学那些文艺情怀,完全是误入歧途了。

但我觉得很多人开始拥抱互联网的时候并不明白这一点,另外:

通常在这个行业里面科技的价值短期体现不出来,但长期来看,多数人低估了这个行业里科技的价值。

也就是说你希望看到一点成绩,其实是需要付出一点耐心的。但你在没看到成绩之前,不要低估科技的价值。

爸比和妈咪的日常

1、爸比在喝益力多,妈咪躺在沙发上,爸比见状,对妈咪举了举手中的益力多,妈咪看着爸比,悠悠的说:来,干了这杯奶。——2014.09.17

2、爸比,你都不可爱了啦。——口头禅

城市印象

今年与往年不太一样的地方是好像去了更多的城市:桂林、上海、香港。

再更久之前,模糊中有个感觉是,好像到处跑去不同的城市见识不同的风景——然后记录些有趣的印象,但在一个月2次出差之后,此前模糊的感觉倒是清晰了,只是感受却截然相反了:安静的呆着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我一直惦记着写下对不同城市的印象,如今看来已是漫漫无期了,比如北京现在对我来说已经是太遥远,变得再无动力去留下只言片语。而对于上海,出差匆匆而过,只记得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以及成片成片的规划有序的小区,以及道路两旁气势磅礴的大楼。

这次飞机回来特意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向下俯视,无论是飞离上海还是抵达深圳那绵延不绝的城市灯光,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类文明的力量。

术业有专攻

几个月前,家里马桶塞了(我造成的…),早上来不及处理,晚上产品要发布上线脱不开身,夫人不高兴,要求马上得到处理,我觉得自己也能够处理,所以就马上打车回家(花了28块),买了种通马桶的工具(花了5元),预备大干一场,结果左右捣腾,依旧是塞住的…估摸着折腾了一个小时,无奈问物业要了个通马桶师傅的电话,20分钟后到,50元——当然冇问题!师傅上门,用了10分钟解决问题。我又花了20多块打车回公司继续加班。

夫人怀孕之后,打车次数越发多——我发现打车挺好的,深圳的街头,只要你想,多半可以拦到车,再不济,等个10来分钟或者滴滴叫个车,也还是可以的。这样看貌似花费多了,但实际上综合算起来,我以为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并且相对舒适安全。

早前google被墙,想要使用gmail、google的服务异常难受,来回反复折腾几回也没啥动力,后来每个月花25使用了一个叫做“曲径”的服务——这才真心体会到什么叫做省时省心省力。

上面说的几个都是自己最近的切身体会,我逐渐明白的一道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价值然后利用这价值去享受更好的生活或者服务,而如果每样事情都试图自己去折腾,看似节省了那么点钱,但整体算下来的结果多半是费力不讨好。

此乃术业有专攻是也。

一句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当下局面有多么混乱不堪,我仍然希望自己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业务的发散与产品的收敛

微博上某老师如是说:

产品工作,一定要定期REVIEW,想明白自己的大目标,阶段目标,推进节奏是不是正常,以及迭代,优化的可能。内心一定要清楚自己可以做到的程度,业务市场总是发散的、但产品技术必须收敛。不然搞得形散神散,反而连累业务开拓。一个再合理的目标,也要有条理的去实现。

以为然——只要经历过就会有这种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