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成长更像是一条人生的不归路。

这是条拥挤的、令人讨厌的路。

每个人都在向前走,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

 

You raise me up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线下业务同事常常在微信里头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即将过去的一年我的感觉是如此的,谢谢亲爱的你给了我那么多温暖的力量。

I love you.

出租车司机

最近打车次数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受之前在北京影响,潜意识里会认为深圳的司机并不太善谈(但其实现在自己回想起来似乎北京的哥也并非全都可以侃侃其谈),但偶尔会遇到一些愿意跟你说很多话的司机,这个时候便会与其天南地北的聊。

比如,前些天就遇见这样一司机,算是一个用户调查样本吧。

1、什么时候来深圳:02年来深圳开始开出租车,到现在为止10几年了。

2、关于工作:下午5点一直到第二天5点,整12个小时,然后交给白班的司机。一辆车每月要交1w5的份子钱,白班司机交220,晚班司机交280,因为白班的司机还负责承担修车之类的事情。油费基本是用多少就交回多少给对方。基本没什么休息时间,压力很大,每个班次至少要500块收入才能保证不亏。

3、关于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出租车生意越来越难做,一开始的一起来深圳开出租车的司机,现在很多已经不干了,因为真的干不下去。公交越来越发达、地铁越来越多、私家车越来越多,打车人数是呈下滑趋势的,另外,交通越来越拥堵,单位时间内挣到的钱是减少的,但与此同时,成本却并未相应的降低。早几年,每天纯收入轻轻松松可以达到500以上,现在能有2、300已经很不错了。另外,还有很多来自黑车的竞争,如机场、口岸那边的,稍微远的长途客,像广州、东莞的都被抢走了。

5、客源:罗湖客源质量很一般,基本都是赚个起步价,交通还拥堵,搭上个客,耽误生意;科技园这边加(ku)班(bi)多,客源都很好,基本都是往两边跑的,去宝安基本都会去机场转一圈拉客回来,比较好弄。

6、滴滴打车:以前不太常用,最近用的多些,目的是接顺风客。现在没什么奖励,用的意愿不是太强烈,看到附近的会接单。

 

自信

初中的时候估计是最自信的时候,主要那时候成绩是唯一的可见并且都接受的衡量标准,恰逢那时候成绩相当不错;我用来提升自信的方法多是暗示性的,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去上学的时候,真是会对着镜子说,叶伟你加油,并且在骑车的路上,一直都会对自己念叨,你一定行的,你肯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果的。

到了高中的时候,去县里读,一下子接触到很多人,成绩依然还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这个时候成绩似乎就更不上去了,第一次月考,高数不及格,真是大受打击,到最后整个高中三年下来,数学都不太ok。到高三的时候,选课选了政治,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并且好像自己在政治方面还是有一点点悟性,总之成绩在班里乃至在整个政治科都还过得去,这个时候自信逐渐恢复了些,但最终高考失利,一下子便消沉了整个高中结束的暑假。

到了大学,成绩开始不是大家公认的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家开始不怎么介意成绩;因为即便成绩不怎么ok,但在社团或者课外兼职甚至爱情领域混得不错,大家也都还认可。反正我开始两年真是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不咋地,社团混得一般般,接连高数挂科,甚至得到大四清考才解决这个事情,真是心头永远的痛,也因为这个,其实大学头两年也正是没什么自信的。到了大三的时候,要挑战自己选择了班长,带着大家搞了不少活动,自认为干得还不错,大家也挺开心,最后又拿了奖学金,自信在这个时候开始恢复了些。最后一年,在小瑾鼓励下,选择了考研,老实讲,刚开始的时候也正是没什么自信,觉得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最后的结果倒还不错,搭上了研究生录取的末班车——大概也跟当年金融风暴工作不好找所以研究生扩招有关,但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是让自信这玩意再次提升了些,觉得自己可能也不太赖。

研究生开始是分水岭了,工作的同学开始不在以所谓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无论过去学习成绩怎样,在社团中的表现如何,在社会中,更直观的衡量是收入,表现出来的是一些大家可以看到的房子、车子之类的。对于还在学校的我来说,似乎对这些的感受还不是那么强烈,成绩在研究生依然重要,但也逐渐加入了求职这类的因素。现在回想起来,整个研究生下来,平均的自信心还真是一般般,我估计稍稍好于高中那会的水平。最后的求职还算过得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信心回来了一些。

当我真正开始的工作,到现在这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了衡量成功的大众价值观,即所谓房子车子之类的。往往很多时候,以往自己还真的挺努力的了,但抬起头来看别人,还是觉得有差距,于是自信心不免受到了冲击,我估摸着此时自信心降到人生有记忆以来的最低点了。几年刚回北京的第一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给帆发了个短信,聊了几句,他说,这看你怎么去衡量成功,他说假如以经济为衡量因素的话,他觉得自己也是很失败的——一个简单说事实是在他们家他的收入水平从去年第二下降到了第四(他家里4口人),但另一方面,他在过去的一年开始骑车,开始跑步,开始打网球羽毛球——在这方面有收获他也觉得也是别人没法去享受到的——末了说,此时大概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道理自然是懂得,也明白他想说但未点明的话,但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最终要考虑的事情也不相同。对我来说,事实便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理想生活的物质条件,还是有差距,所以我焦虑,我慌张,我开始偶尔的夜不能寐,翻来覆去思考未来。一方面质问自己应该根据什么来建立对未来的期许,另一方面又告诫自己说:认清事实,停止挣扎。

自信啊,总是找到了某个点扎进去之后,一下子便提高了;只是只一次,我还没找到那个点。

Q1

1、做个有担当的真诚的而又有趣的人。

2、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与健康上,关注科技的新兴领域。同时若非工作需要尽力避免让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社交媒体上。整理并利用好自己的信息源,思考而非单纯的吸收。

3、不是又给压力了,而是压力给的太少了。

基地

基地,真是一本伟大的书啊。

越看越带劲,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然后又重新一轮的高潮,就这样循环往复上升,让人欲罢不能。

但故事本身没那么复杂,说白了就是,谢顿希望用精确的神经统计科学让人类的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但为了达到这样的高度需要经历种种曲折磨难。第一基地负责执行,第二基地负责计划,不过要第二基地保证第一基地在执行的过程中相信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计划,并且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外界的冲击和挑战。

对我们而言,生命是一连串的偶然,随时随地都要随机应变。可是对于他们那些人,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有既定的目的,而且一切都要按照既有的计划逐步执行。

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的工作是统计性的,只有人类群体性的行动才有真正的必然性。在他们可以预见的历史中,我个人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实在无从知晓。也许我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低位,因为谢顿并不考虑任何个人,所以个人仍可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单独的行动是无法确定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我的地位终究极为重要,而他们——他们,你知道我在说谁——或许至少试图计算我的可能反应。基于这个原因,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冲动、愿望,一级所有可能的反应。

最后的首席发言者竟然是那个农夫,第二基地竟然是在川陀,我了个去。

10.4

好像从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开始,对侦探类的小说有了那么点兴趣,后来陆续看了《白夜行》、《放学后》(已经没啥印象了),好像也看过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挺震撼的)以及《异邦骑士》(一直没看完)。其实到现在还是没分清侦探小说的分类,啥硬汉派、啥本格之类的,不过侦探类的小说不失为一个打发时光的好题材,因为故事性够强,有悬念,所以吸引你读下去不是什么难事。

这几天,也零散读了几本:小僧的《大地的谎言》、《住院病人》,小僧其实是一位网络作家,不是啥“正儿八经”的作家,不过着实推荐他的《大地的谎言》,最后的结局真是出人意料。刚刚读完的一本据说是美国顶尖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不是雷蒙德·卡佛)的最知名的作品《漫长的告别》,嗯,智商捉急了。到最后才明白这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只是这种写作风格,读起来真心比较吃力。

照例感叹下,长假好像很快结束,间或又想起年初在深圳某咖啡厅等你下班的时候,仿佛就在眼前,可眼下离今年过年也就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了,又想下从端午到现在才过去多长时间,唉时间为毛就是过得这样的快,赶不上你矫健的步伐了,我在岁月中蹒跚前行,想起工作上的一堆破事,不禁有悲从中来的赶脚。有时候不免怀疑是否真的适应这样的工作,拿着这么丁点工资,可以支撑到什么时候。有时候,就是很任性的想,我回去找份薪水低的工作又如何。有时候,觉得累,在这个城市支撑,用所谓的信念,其实有点苍白无力。所以,祈祷时间可以过得更快些。更努力些,可以为将来打些基础。只是崩的太紧的时间过长,一旦松懈下来,就仿佛是永无止境的懈怠。需要打些鸡血了,其实,就是这样而已,无他。

又,父亲开始报名学车,明年大概是要买车了吧,这把年纪了,不容易,现在骑着摩托奔波,也太着实太辛苦了。总归是个好事情。

miss sz.

运动与读书

有两样事情很久没做过的,一是运动,二是读书。

说到运动,想想毕业将近运动,真心没有做过啥像样的运动,尽管脑子里一直有着各种计划(如骑车、游泳、爬山),却未付诸实践。在公司也大多数是吃饱了饭就坐着,毫无运动量。于是乎,体重目前已飙升到了70kg——这还不知道是否还会继续上升呢。在亲爱的小瑾同学建议之下,我觉着是得慎重考虑将运动一事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今天一大早就决定要去跑步。老实说,绕着小区跑了快一圈,气喘吁吁的不行。不过,出出汗的感觉真好,早晨的空气也不错,这个计划得坚持。尝试着从周末开始,逐渐覆盖到工作日——虽然在可遇见的范围内,这事的可能性很低,能把周末的晨跑计划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读书,或为消遣,或为长见识——读些好书,总归是无坏处的。但最近读书真的很少,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互联网,因为微博这类媒体,对长文字的耐心变得很低——无法忍受长篇大论,即便是文章真的干货十足。我们似乎变得对“信息”欲望十足,总想赶紧抓住眼前的的这点信息,然后追逐下一个信息,但实质上我们并不知晓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其实是病——信息焦虑症。今日也试着让自己静下来读书,寻找下充实的感觉。《黑客与画家》读完两章,作者所谈及的,简直是I can’t agree anymore.主题大概可以简述为版权与互联网软件。
1)版权。
如果有注意的话,会发现最近几大IT巨头公司之间的专利诉讼战,一波接着一波,雅虎跟Facebook、三星跟苹果…具体的了解的也不多,就不细说了。给我的感觉是专利(广义上我理解它是版权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是否可这样认定,非专家,不敢下定论)成了武器,这种武器原本是想保护创新者的权益(一项创新要搞出来不容易),但一不小心也会成为创新的障碍——因为大多数时候公开的研究讨论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而现在因为公开的研究有可能会触犯到别人的专利而吃到公司,那研究人员可能就会有意识的不往下研究。以上,我所说的比较简单,但大概是想说明版权这东东是双刃剑,而界限很重要。
2)互联网软件。
这里的互联网软件,简单的说,其实就是网站。
互联网时代的网站跟桌面时代的软件,是两个事物,只是一个代表新势力,一个代表旧势力。的确,对于用户来说,网站是最理想的情况——现在只通过浏览器和软件,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的主流需求了。这种需求满足的怎样呢?想象下:不需要考虑软件的版本了,只要打开网站就是最新的,更不必说安装软件这活;不必担心数据丢失了,因为我的数据不是存在我自己的电脑上的——要相信,存数据这活,服务器的专门工程师比个人更专业。事实上,对我来说,仅数据这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了,这可以保证我随时随地都可以编辑我的文件,保证我工作的延续性,我可以说,让U盘见鬼去吧。当然,目前理想的情况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受制于网络条件,用户的接受度,商业公司自身利益等种种问题,目前很多软件仍然要依赖系统而存在,并且,目前看起来很多桌面软件仍具有互联网软件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运行速度,用户体验)。但互联网软件这种形式的服务是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所谓的云服务其实正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代表。而如果以这种趋势来看,时下的这种网盘,可能是以一种过渡性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软件以桌面形式存在,数据保存在本地,网盘则是把数据同步到了云端,再由云端到用户的各种设备。未来,假如大多数软件本身就是连接到互联网的,那这种网盘是否其实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因为我的数据本来就是在云端了,不需要额外的同步软件来管理我这些需要同步到云端的数据了。更彻底的可能是系统本身就是互联网的,随时随地登入ID就是我的系统——Google 搞了一个,百度也有类似的计划——云os。但实际要投入应用估计需要很长时间,业界的推动是一回事,用户的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如果以这种趋势来看的,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的这种关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争,可能是同一回事了,前者类似于桌面软件,后者则是互联网软件。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更倾向于web app,尽管它的体验目前可能还不如native app。
读书引发的思考和总结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