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

协助他人接受心爱的宠物已经离开的事实

以上,出自东野奎吾的《虚无的十字架》。

很久没读过小说了,在kindle中随便浏览的时候,刚好看到推荐这本书说是继《白夜行》之后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就借阅下来,也书架上也放了蛮长一段时间,今天下午花了点时间翻完。

男主人公从事的宠物尸体处理的工作,向宠物主人提供火化之类的服务,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做天使船,其实说白了就是宠物殡仪馆。话说国内好像还没听说过有类似的机构。从小说描述的来看,其实还蛮需要专业知识的,比如宠物死亡原因不同,年龄段不同,甚至种类不同,那么就对火化时的温度有要求,需要很好的掌握火候才能最终给宠物主人还原最后的念想——对于很多养宠物的人来说,宠物是家庭的一份子,其实是难以接受宠物已经离开的事实,而他们的这项工作则是帮助宠物主人更好的接受这个事实。

当然,这里跟整个故事情节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关联,只是我觉得比较有趣的一点所以记录下来。

故事本身也并不复杂,简单总结就是:
1)男女主人公的女儿被杀害了,凶手最终被判了死刑,夫妻之间因此而有了一道槛,最终两人选择离婚。
2)离婚之后,两人几乎不再联系,过着各自的生活,如上所述,男主人公继承了舅舅的事业,从事宠物殡葬工作;而女主人公则在某个杂志从事类似记者的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偷窃瘾的调查、参与互助会、试图厘清死刑问题等。
3)结果有一天,男主人公收到警察的电话,告知女主人公被谋杀了,后来杀害女主人公的凶手C主动投案自首。
4)男主人公在阅读女主人公留下来的著作中发现了一些看似隐秘的关联关系:女主人公救助对象A跟凶手C的女婿B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5)这种联系就是,A跟B之间曾经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结果在高中的时候两人发生关系,A不慎怀孕,那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也不敢告诉家长或者去医院处理,到小孩出生以后,两人把小孩弄死。结果从此以后,两个人彼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且分开了。A的偷窃瘾由此而来,B成了儿童科的医生希望能够得到救赎。
6)女主人公其实就是发现了A跟B的事情,找上B跟B说去自首的时候,被B的岳父听到,结果被岳父杀了。
大概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说什么刺痛人心比肩《白夜行》那是扯淡。

全书我唯一记下来的就是开头那句话:接受事实。

但很多人做不到的,或者说只能接受认为符合他们预期的事实,可人生是无常的啊,怎能事事如你所愿呢?太多人在面对超出预期的事实要么歇斯底里陷入疯狂,要么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曾经流行一个词:inner peace。心平气和这种能力着实是需要修炼的。

其实时常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或者烦躁——这是为什么下午会来读这个小说的原因。当然有太多的理由:
1)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可能力好像跟不上?
2)面对新的领域 ,新的挑战,内心也认为是应该要做的事情,但无从下手,兜兜转转。
3)在社交圈中接受的信息太多?
以上种种,又何尝不是不愿意接受事实的表现呢:
得承认能力就是有不足的,得承认很多的技能就是需要花时间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突破的,得承认停留在思考的阶段就是得不到真知的。

Just Do it.

颠覆者-王兴

这是李志刚最近的一本书,买了有段时间,今天算是读完了,关于王兴部分,记录了些内容:

王兴:CEO的职责是三件事:第一,设定公司目标和总体战略,并确保传达给执行相关者;第二,招募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第三,确保公司有足够的现金。其他事情则应该找最专业,最好的人来做。

美团网:逾期不消费退款——改变行业的决策。

在高速成长的时候,你在质量、成本、速度中三选二,要舍弃一个。

在线营销:每位用户来自哪个渠道,一次消费情况,二次消费情况是怎样的,渠道性价比如何,都算得很清楚,若要砍掉营销费用,立马知道该砍掉哪个渠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Enterpreneur(企业家)精神吗?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着如何实现目标,不管自己现在拥有什么,哪怕手上什么都没有。

管理学的RACI 模型,R是Responsible,意为谁来负责;A是Accountable,意为谁来授权;C是Consulted,意为向谁资讯;I是Informed,意为通知谁。

《领导力梯队》、《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引进对了一个优秀的高管绝对上一个台阶,引进错了就下一个台阶,一进一退差距就拉开了。

同样一句话,有成功经验的人说出来的底气与没有成功经验的人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甲骨文

[singlepic id=16 w=320 h=640  float=center](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这本书是何伟(点击过去是维基百科关于他的介绍)三部曲中的第二本,其它两本分别是《江城》《寻路中国》,后面两本都在大陆出版了,但第一本目前仍然还是禁书——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去阅读这本书,现在网上流传的版本,是从译言这个地方出来的。译者在后记中提到说,大概上去了1300个敏感的字眼。

从我的感受来说,可能之前是期待值比较高,整个阅读下来它并没有给我预想之外的惊喜。但我得说它仍值得一读——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从我们接受的教育来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其实比较鲜明,比如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打到四人帮结束文革开始改革开放——>小平南巡——>进入新世纪。虽则比较鲜明,但背后的凶险与波澜壮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多数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这可能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尽信史书,即相信党的伟光正,另一个则是一棍子打死,否定一切。而何伟的这本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记录一些寻常的人,观察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变化,来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这个答案。所以我们得以看到他的一些学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奋斗与挣扎、看到维吾尔族人波拉特想尽办法逃往美国、看到远在台湾的石教授仍关注着中国安阳考古的进展、看到李学勤对自己过去文革行为的反思,甚至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姜文的电影理念…….如果从事件的维度来看,这里涉及了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文字改革(繁体简体化)、文革、改革开放、法轮功、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撞机、奥运会等等这样的事情。至于这本书具体是如何来叙述这些事情的,就留待大家自己阅读了。

关于历史
在历史面前,作为独立的个体真的有足够的机会去做旁的选择吗?例如,文革时候的红卫兵,在那个大历史环境之下,除了红卫兵是否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又如反右派斗争中的人人揭发,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不揭发也注定要被别人揭发。于我们今天看了,那些举动自然是疯狂的泯灭人性的,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批判他们过去说犯下的错误——但我常常怀疑,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毫无选择。在那些个时候,人的本能是“活着”。
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那错误的有选择的历史是否会有误导作用呢?更具体的说,是因为客观造成了我们不了解那些历史还是本身我们就疏于去思考过去,一切都来得太快了,我们甚至来不及审视过去——这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某些错误仍然会再犯?

关于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人也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例如上面提及的历史教育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是有问题的(当然,短期内对这个政权可能没啥问题)。何伟在重启涪陵师范的经历其实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实验及观察的范本,观察他们在毫无束缚的情况下的思想,观察他们说关心的问题,观察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表现。当然,这一切若要以结果来衡量,又是谈不上成功,但隐隐觉得,那样才是教育应该采取的方式。

关于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多数人对这个多民族并没有很深的概念,大概也就是记得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之一。所以,我们真的无法深切去感受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们的文化是否真正得到了尊重,他们的传统是否真正得到了保护,他们的诉求是否真正得到了理解?这一切似乎是个谜。经济发展是一辆重型压路机,所经过之处,碾为平地。留下几株杂草顽强的风中飘扬,多年以后,大概会被遗忘吧。

关于新闻
先来看这个帖子:“美国之音”不能对美国国内广播的真正原因。初初看到说美国受政府资助的广播节目是不能在美国本土广播还真是诧异——心想美国大叔你肿么了,咋的连自己出钱的节目都不能在国内播出,后来查了些资料才知道老美真是高瞻远瞩的。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大概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新闻管制最为严厉的几个国家之一,有很多高压线不能碰,一碰就是G点就要高潮。即便是有互联网也不管事,WJ牛逼的很,有专门的队伍来搞这些——说的这些话其实有点没营养,但我之所以说这些其实是想感谢在中国的那些在背后默默试图冲破封锁线的新闻工作者,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总得有人站出来充当勇士,我们都知道不容易的。

以上,胡乱记之,是为“甲骨文”之读后。

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翻完了何帆所译的《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一书,蛮有意思的。

美国大法官判断的原始来源是,开国先贤制定的宪法——但那部宪法很多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就需要智慧去解读宪法。从这点出发,美国大法官对宪法的解读有两大流派,一大流派原旨主义,即不会过于扩散原来宪法的意思;另一大流派是坚持宪法应该与时俱进。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区分的是保守派和自由派——这其实更多的是从政治立场上划分的。当然这两种划分都并非绝对。

让我饶有兴趣读完这本书的是美国大法官如何去判案的逻辑和立场,非常有趣。下面随便摘下句子,以示记录。

另外,发现何帆这个人真不简单,一个中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但是看起来视野非常宽阔,他所译的其它基本书,如《批判官员的尺度》都非常不错。

继续阅读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失控

《失控》这本书是我家姑娘去年送给我的圣诞礼物。记不清是从哪里第一次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了,但我印象中看到的介绍基本上都说这是一本牛逼的书,而且似乎备受互联网人士的推崇。这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了,无奈那时囊中羞涩,而这本书的价格也很牛逼,买不起啊。我家姑娘得知这事之后,很贴心的就买了本送我做圣诞礼物。但它放在我的书架很久——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拿回来决心好好读一读。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

继续阅读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