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singlepic id=16 w=320 h=640  float=center](图片来源于网络)

《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这本书是何伟(点击过去是维基百科关于他的介绍)三部曲中的第二本,其它两本分别是《江城》《寻路中国》,后面两本都在大陆出版了,但第一本目前仍然还是禁书——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去阅读这本书,现在网上流传的版本,是从译言这个地方出来的。译者在后记中提到说,大概上去了1300个敏感的字眼。

从我的感受来说,可能之前是期待值比较高,整个阅读下来它并没有给我预想之外的惊喜。但我得说它仍值得一读——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从我们接受的教育来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其实比较鲜明,比如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打到四人帮结束文革开始改革开放——>小平南巡——>进入新世纪。虽则比较鲜明,但背后的凶险与波澜壮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多数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这可能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尽信史书,即相信党的伟光正,另一个则是一棍子打死,否定一切。而何伟的这本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记录一些寻常的人,观察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变化,来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这个答案。所以我们得以看到他的一些学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奋斗与挣扎、看到维吾尔族人波拉特想尽办法逃往美国、看到远在台湾的石教授仍关注着中国安阳考古的进展、看到李学勤对自己过去文革行为的反思,甚至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姜文的电影理念…….如果从事件的维度来看,这里涉及了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文字改革(繁体简体化)、文革、改革开放、法轮功、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撞机、奥运会等等这样的事情。至于这本书具体是如何来叙述这些事情的,就留待大家自己阅读了。

关于历史
在历史面前,作为独立的个体真的有足够的机会去做旁的选择吗?例如,文革时候的红卫兵,在那个大历史环境之下,除了红卫兵是否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又如反右派斗争中的人人揭发,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不揭发也注定要被别人揭发。于我们今天看了,那些举动自然是疯狂的泯灭人性的,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批判他们过去说犯下的错误——但我常常怀疑,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毫无选择。在那些个时候,人的本能是“活着”。
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那错误的有选择的历史是否会有误导作用呢?更具体的说,是因为客观造成了我们不了解那些历史还是本身我们就疏于去思考过去,一切都来得太快了,我们甚至来不及审视过去——这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某些错误仍然会再犯?

关于教育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人也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例如上面提及的历史教育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是有问题的(当然,短期内对这个政权可能没啥问题)。何伟在重启涪陵师范的经历其实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实验及观察的范本,观察他们在毫无束缚的情况下的思想,观察他们说关心的问题,观察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表现。当然,这一切若要以结果来衡量,又是谈不上成功,但隐隐觉得,那样才是教育应该采取的方式。

关于民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多数人对这个多民族并没有很深的概念,大概也就是记得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之一。所以,我们真的无法深切去感受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他们的文化是否真正得到了尊重,他们的传统是否真正得到了保护,他们的诉求是否真正得到了理解?这一切似乎是个谜。经济发展是一辆重型压路机,所经过之处,碾为平地。留下几株杂草顽强的风中飘扬,多年以后,大概会被遗忘吧。

关于新闻
先来看这个帖子:“美国之音”不能对美国国内广播的真正原因。初初看到说美国受政府资助的广播节目是不能在美国本土广播还真是诧异——心想美国大叔你肿么了,咋的连自己出钱的节目都不能在国内播出,后来查了些资料才知道老美真是高瞻远瞩的。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大概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新闻管制最为严厉的几个国家之一,有很多高压线不能碰,一碰就是G点就要高潮。即便是有互联网也不管事,WJ牛逼的很,有专门的队伍来搞这些——说的这些话其实有点没营养,但我之所以说这些其实是想感谢在中国的那些在背后默默试图冲破封锁线的新闻工作者,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总得有人站出来充当勇士,我们都知道不容易的。

以上,胡乱记之,是为“甲骨文”之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