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续费时

给这个互联网上不知名的角落再次续了费,存续时间目前累计近10年了。

依旧很少更新,依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新一次。

但留着似乎就是有某种某一天会更新的可能性。

谁说不是呢?

罗振宇:怎样重新获得别人信任

「知识就是力量」第四期的主题是关于信任的,确切的说是关于如何重新获得信任

信任的力量

现代社会,人几乎没法脱离信任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所依赖最为核心的基础之一就是信任。

我理解人所依赖的信任有这么几种形式:

  • 人对生存所处自然环境的信任

    最大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按照现在我们对宇宙起源的学说,最终地球也会毁灭,只是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下的我们还不会去担心地球消失的那天。

    但很多人已经开始恐慌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界过度掠夺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已经到了反过来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 人对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信任

    我们维持生活需要一系列物品,所谓的「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就是我们最低标准所需的。当然除此之外,人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每一样背后都是由相应的物品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如果无法对这些物品产生信任,剩下的途径就变成了回到原始的狩猎或采集社会,一切依靠自己生产,但如此一来,必定没有多少人愿意承担由此导致的不便利性。

  • 人对他人的信任

    现实的世界还没发展到突然冒出来一个人,他无需跟任何人保持关系就能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个社会。至少有生育他的父母,哪怕是孤儿,也有将他养育长大的人或者机构;不管朋友或同事多少甚至没有,至少一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生存,总得跟人发生接触。

    如果在人与人接触过程中,没法建立信任关系,至少在大众眼里必定是极为难过无法想象的生活,几乎寸步难行。设想下,工作中的关系,如果总对别人的工作不满意,不放心交给别人的工作,或者别人总对你的能力质疑,那么你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工作下去吗?

  • 人对自己的信任

    在我看来,人对自己的信任是一切信任形式最为基础的部分。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人失去了信心,无法相信自己值得这世间的美好,万念俱灰,就可能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另一种极端情况是,不信任自己能够具备判断选择能力,反而一味依赖别人给你安排与指导的人生,本质上是失去了自我,这种被别人牵着走的人生,一旦对方心怀不轨,便是极度危险的情况。

什么是信任?

讲了上面几种信任形式,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任?

我理解一切信任首先是「预期与实际的至少一致性」,当能够做到「实际超出预期并带来惊喜」的时候,信任就能够被持续建立了。

比如,之所以购买某个朋友推荐的产品,是因为我预期这个朋友推荐这个产品的好跟这个产品实际一致性的概率极高;或者因为看了广告而选择购买某个产品,也是因为我预期这个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优点,跟实际我体验到的会一致;或者选择录用一个人,是因为我预期这个人入职后的实际工作表现会跟他面试及简历表现出来的一致;我们工作中信任一个同事,是因为相信他至少能够将一个任务按照我们预期的那样把它完成,如果他的实际工作表现远超预期,带来不断的令人惊喜的业绩,相应的信任关系也会不断的持续加强。

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任所带来的「预期与实际一致性」呢?很简单,因为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决定的,不管是否有余力去处理那么多信息,大脑本能的会选择偷懒——因为刚开始大脑开始进化的时候,可能还没办法同时处理那么多庞杂的信息,所以就只能有选择的处理的信息,对于已经出现过的类似情况,大脑首选的方式就是去寻找是否有类似的情况,然后按照类似的情况去处理。信任就是减少大脑需要频繁去处理信息的方法之一,因为默认会跟预期一致,所以不太需要动脑子了。当然,我们现在其实已经明白,这种「偷懒」的行为并不总是能够奏效。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预期跟实际的一致性被破坏了,其实就是信任被破坏了。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想想百度一贯以来被骂的事实,想想之前魏则西事件对百度的讨伐。昨天刚刚发生的又一起女乘客因为搭乘滴滴顺风车被伺机强奸的事件——距离郑州那起才过去没多长时间,当初我们选择滴滴的服务,是因为原来出租车服务态度差,价格不合理,而滴滴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安全的保证,结果这一年来几起事件,滴滴苦心所经营的这一切都被毁灭了。

信任的构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毁灭信任却可能只是一个瞬间,一个细节。

如何重建信任?

这是这期内容的核心部分,用一张图说明罗胖子的方法论:

为什么因为做错事导致信任受损后,仅仅道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呢?

  • 对于被伤害者而言,由于对方造成的过错是自己在承担的,仅仅轻巧的道歉并不能简单的弥补我的损失,因此这就会导致被伤害者内心的不公平感。

  • 而对于过错的一方而言,如果仅仅道歉未采取行动,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对方对你或者对你背后组织的不信任,不再选择你的产品或者服务,长远看,还是得自己来承担损失。

因此,仅道歉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具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罗胖子给的是两大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展现行动的魅力。

这个途径说的是,一旦产生伤害行为,必须马上有具体的行动,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来降低这个伤害,这是行动的魅力所产生的力量。

罗胖子举了一个他买书的例子是:

在某电商平台买的书,收到书后发现其中一张纸是脏的,所以打电话去投诉。

客服人员收到投诉后,对这个事情表示了道歉,然后首先询问了书是自己阅读还是送人的礼物,针对这两种情况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 如果是自己阅读,方案是马上提供一张50元的代金券

  • 如果是送人的礼物,方案是马上快递一本确保无损坏的书本上门。

这个例子其实就很好解释有具体行动解决方案与仅仅道歉的差别。

而行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是因为往往这些事情发生之后,彼此都不希望纠结事情对错本身,因为不管对错已经是过去式,对于被伤害者而言,更加希望的是有具体的方案来尽可能弥补这个过错所导致的损失。

第二个途径是,建立特殊信用。

特殊信用这个词讲的有点不明所以,我的倾向于理解为在没犯错之前,要尽可能的建立足够稳固的信任关系,这样哪怕是犯错,也能因为原来建立的信任基础而降低损失,所谓的攒人品是也。

而具体的方法,罗胖子给了3个:

  • 建设自己的领导力

概率上理解领导力,是一个在某领域具有权威性、愿意更加主动积极去带领人前进的人,与一般人相比,前者成功可能性更高,所以人们会倾向于信任有领导力的人。

而具体如何减少领导力,说起来可能可以写基本著作了,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研究一番。

  • 保持逻辑一致性

逻辑一致性,说白了是言行的一致性,不随便承诺自己没法实现的事情,假如承诺了,就应该努力去达成你所承诺的结果。

  • 积累悼词美德

积累悼词美德按罗胖子的说法,更偏向于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通过假设自己生命终结之后,别人会给自己留下什么悼词,来倒推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素材供别人撰写——怎么说呢,我自己觉得跟信任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关于「知识就是力量」:

01 听罗振宇讲经营时间的五级台阶后的思考

02 罗振宇:如何做一个不冲动的人?


题图:Photo by Lina Trochez on Unsplash

长文带你了解黄峥与他的拼多多 | 专题

一、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1. 求学历程

  • 黄峥就读的中学为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 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的混合班(浙大者竺可桢学院的前身),2002年本科毕业
  • 2004年,获得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计算机硕士学位

黄峥从中学到大学的经历,可以看他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我的中学和大学

2. 工作历程

  • 微软实习,先后在微软北京研究院与微软美国雷德蒙研究所呆过。
  • 毕业后第一份正式工作选择去了Google,所经历的岗位包括码农、产品经理
  • 2004年,恰逢Google进入中国,作为第一批员工参与了Google中国的初创阶段。2007年,从Google离开。

请注意,黄峥加入Google时,尽管Google已上市半年,但他进入的时候仍然是Google飞速发展的时候,所以当他从Google离开时,兑现了全部的股票,实现了人生的财务自由。

这个经历,在这篇 我的第一份工作 文章中,黄峥自己作了回顾,包括这些工作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他都作了回答。

3. 创业历程

按照目前公开的媒体信息,黄峥2007年从Google离开后,就开始了连续创业。他参与创办的公司包括:

  • 手机电商欧酷,据黄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这是他从Google离开后创立的第一家公司,虽然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几亿元,但最终肯定会陷入跟京东等平台的消耗战,所以黄峥选择卖掉了这家公司(2010年6月7日,兰亭集势控股公司完成对欧酷网的并购),仅保留了核心团队。
  • 第二次创业,黄峥创立了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 —— 现在在互联网上搜索,还能看到乐其为拼多多所发布的招聘广告。实际上乐其这家公司是从欧酷剥离部分基础业务而来的,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电子商务基础服务、电子商务IT解决方案、网络直销与分销、帮助客户进行网络推广等。
  • 第三次创业,黄峥创立了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游戏公司,官方资料说其业务主要是致力于海外游戏研发。
  • 2014年,黄峥开始了第四次创业,这次他创立的公司就是后来与拼多多合并的拼好货。

而关于自己为什么创业的思考,在这篇为什么要再次创业文章中,黄峥的回答是:

  • 我喜欢当前的事和团队,再次创业能让我自己更幸福或者说更快乐。
  • 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有可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强的事。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黄峥还回答了包括创业是为了什么、团队、梦想这几个关键的问题。

4. 黄峥的朋友圈

  • 网易创始人丁磊:丁磊跟黄峥同是浙江大学的校友。而他们之间的结识,据说是因为丁磊因为一个技术问题,辗转获得黄峥的MSN加上了他,由此丁磊成为了黄峥打开互联网世界的领路人。另外,丁磊也是黄峥创办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 步步高与小霸王创始人,OPPO和VIVO幕后老板段永平:段永平跟黄峥也是浙江大学的校友(虽然不是同一时期),他们之间的是据传是通过丁磊建立的连接。段永平据说是黄峥的人生导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有这么几个信息可供参考:
    • 黄峥研究生毕业后,对于是否去Google,请教了段永平,段永平给他的建议是:Google看起来是一家挺牛的公司,值得去看看。对你想要未来创业也是有好处的。去的话至少呆三年,因为一两年是没法真正进入重要的岗位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
    • 2006年段永平拍下了跟股神巴菲特的午餐,当时他带去了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黄峥。
    • 黄峥从Google离职后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欧酷,段永平是投资人,而且这个公司最早的业务正是步步高的电商业务。
  • 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孙彤宇:黄峥创办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 顺丰创始人王卫:黄峥创办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 兰亭集序创始人郭去疾:郭去疾跟黄峥同是Google中国早期员工,曾共事2年,黄峥创办的第一家公司欧酷2010年被郭去疾的兰亭集序收购。

5. 黄峥的媒体采访

二、拼多多的发展历程

根据拼多多官网显示其发展历程如下:

拼多多发展历程

根据其上市招股说明文件书,需要再更新下是,截止2018年3月31日:

  • 拼多多月活跃用户数1.03亿(累计用户数达到了3亿),活跃商户数超过100万。
  • 拼多多2017年全年订单总数为43亿,而2018年订单总数为17亿。
  • 拼多多2017年全年交易总额(GMV)为1412亿人民币,而2018年第一季度的交易总额为662亿人民币(106亿美元)。

在拼多多三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媒体总结其主要「黑点」如下:

拼多多黑点

三、拼多多的融资历程

拼多多从15年创立到赴美提交IPO申请,其融资历程如下:

拼多多融资历程

而目前拼多多的股权结构如下:

拼多多股权结构

四、拼多多的用户特征

从拼多多进入大众视野开始,拼多多的用户一直就成了大家普遍讨论的问题。

拼多多|谁贡献了1.4亿下载量?这篇文章中,总结拼多多的用户特征是:

  • 一类是性价比至上的人,另一类是互联网世界里的孩子
  • 女性用户占比上升,70后中老年用户占比上升。
  • 移动互联网用户从一线城市向非一线城市下沉,70后及70前用户逐渐增多,对于这新用户来说,熟人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PingWest的这篇文章 消费降级巨头拼多多 中,将拼多多与京东的用户进行了对比:

拼多多vs京东用户特征

这个数据显示拼多多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占比7.56%,这与京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36氪的一篇文章 堵截千亿拼多多,阿里与腾讯的电商新战役 | 深氪,将拼多多的用户特征总结为:

  • 原来没有在线上购买过东西的。
  • 过去知道淘宝也花过钱,但是没有形成习惯。
  • 其实就是淘宝用户。淘宝正处于一个迭代的过程,里面会有一些人溢出到拼多多。

五、拼多多的产品分析

现在普遍认为拼多多是在拼团这个玩法上探索的最为深入的公司,其微信端、APP端的产品都是围绕这个点进行的设计,那么这些设计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呢?

拼多多小程序分享里的13个魔鬼细节,这篇文章从分享者发起的视角、砍价参与者的视角对拼多多的产品细节进行了梳理。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拼多多产品的迭代过程、业务流程、及不同阶段的运营策略,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2年半的时间,拼多多如何狂揽3亿用户,实现月GMV超30亿?

另外一个解读拼多多产品的思路是对其在售商品的分析,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分析50万条拼多多的商品数据,有了些这样的结论:

  • 拼多多前3名的销售额的一级类目是:食品、母婴、女装。
  • 前3名的销售额三级类目是:抽纸、坚果炒货、四件套。
  • 销量前3的商品中,第一是抽纸,第二是男性壮阳产品,第三是雨伞。
  • 拼多多卖的最好前3名水果依次是芒果、苹果、奇异果。
  • 拼多多商品中,销量最好的区间是0~50元。

六、拼多多的商业模式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同样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这里的争议点包括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外界与拼多多自身对其商业故事的分歧等等。

1. 拼多多的收入来源

据招股书显示,拼多多的收入主要来自商品销售以及对商家的在线营销服务(即广告),从2016年到2018年Q1,拼多多收入的变化为:

  • 2016年收入为5.05亿人民币,其中广告收入为4830万,商品销售收入为4.566亿。
  • 2017年收入为17.407亿人民币,其中广告收入为17.407亿,商品销售收入为340万。
  • 2018年Q1收入为13.846亿人民币,这部分收入全部为广告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为0。也就是到现在为止拼多多已经没有纯商品销售收入,这个路径跟阿里巴巴集团应该有类似之处。

而之所以广告收入提升那么明显,是因为拼多多在17年4月份上线了新的广告系统。

关于拼多多收入,有个比较争议的地方是拼多多如何处理商家的罚款。商家质疑拼多多将罚款作为了自己的收入,对此,在最近一次媒体沟通会上,黄峥明确表示:

所有的罚款都是赔付给消费者的,我们不能从中牟利。这个资金不沉淀在我们公司,而是在第三方;第二,如果要用一年时间沉淀出一个亿利息,你知道要多少资金吗?按照这么低的利率需要100个亿的资金池。

2. 外界看拼多多的商业故事

在外界看来,拼多多的商业故事,离不开社交电商、消费降级这几个词语。

关于社交电商,外界对于拼多多普遍的一个观点是,拼多多得以快速发展,是获得了微信的特权加持,比如很常见的观点是说,同样是诱导分享,拼多多没被处理,但其他人做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封杀。

黄峥对此有一个霸气 回应

如果有人认为我们是利用规则起来的,他也看得懂,他什么起不来?

关于消费降级,最火的一篇文章可能来源于PingWest的 消费降级巨头拼多多,其给出的理由主要是:

  • 用户主要来自三四线。
  • 以销售低价商品为主。
  • 多数中小卖家无自己的品牌,主要是代理商。

对于这个说法,keso给出了这样的一个 观点

贴标签是一种很坏的习惯,这个习惯倒也不是五环内人群所独有,很多人都有此陋习。即使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他们仍然拒绝承认自己不了解、不理解的事物,或者试图用几个负面的标签来概括一个事物的全貌,排斥它,挖苦它,贬低它。

Feng小道消息最近也表达了对这个词语的不同 看法

拼多多是不是消费降级?从我们这群人的角度看,是降级。但是从拼多多的用户和目标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买到了以前买不到的东西,还觉得很划算,这算降级?拉亲戚朋友拼团怎么了?我们觉得是信息骚扰,大妈大婶没准儿觉得是增进了亲友感情。我们不能接受的形式,别人会接受。

或许,对此一个更合适的提法是:消费分级

3. 拼多多自己讲述的商业故事

拼多多在提交了上市文件后,黄峥发表了致股东的公开信,里面提到了对于拼多多未来的设想:

是一个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维空间。它将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

在更早之前,因为商家维权事件而特地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黄峥也表达了拼多多不属于社交电商的概念:

社交电商是一个伪概念,电商就是电商,货找人,没有人为了社交目的去买东西,只会说因为已经在社交,顺便买了东西,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淘宝和京东等传统平台,都是搜索引擎式的电商,类似于电商版的Google,是人在找货,而拼多多希望做一个电商版的Facebook,让货找人,这是两个物种。

对于这个提法,阑夕吐槽如下: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寻求二级市场的对标来锚定一级市场的估值,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具体的关联层面,有些实在是跑火车有点儿过分,小米说它是苹果加亚马逊也就罢了,拼多多直接上来就是电商版的Facebook,你除了是在腾讯的支持下合法的薅微信这款社交应用的羊毛,和Facebook还有个什么关系?结果这还不算完,拼多多的创始人最近又改口了,说拼多多是好市多加迪士尼,我就算你想要致敬好市多的零售效率吧,可是迪士尼是什么鬼???

4. 拼多多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实际上,不管外界或者拼多多如何讲这个商业故事,其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我们总还是能有些结论的。

36氪的堵截千亿拼多多,阿里与腾讯的电商新战役 | 深氪 这篇文章引述了某位投资人的总结:爆款+低价+免佣金+社群。这跟拼多多团队游戏、电商的基因是吻合的。另外一方面,拼多多得以快速发展,是否也跟早期阿里与京东实际上并未对这个战场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呢?

七、拼多多招股说明文件的解读

任何一家公司上市,其招股说明书里面包含的内容一般为核心数据(用户、收入)、股权、高管团队等。这些都是标准的数据翻译,因此只需要简单看一两篇文章即可:

八、拼多多为什么选择现在上市?

对于拼多多的上市,外界多少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因为目前来看拼多多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同时4月份的一笔30亿美金的融资也表明目前拼多多并无太大的资金上的忧虑。

致股东的公开信中,黄峥对此作出的回答是:

  • 我们认为拼多多的业务类型本来就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它终将走向公众,所有的成长也应该为公众所分享。
  • 我们相信拼多多有巨大的潜力,往后看3年、5年还是更长的时间上市其实没实质区别。相反,在公众的监督下,我们可以成长得更好更强。
  • 我们希望拼多多是一个公众的机构。它为最广大的用户创造价值而存活。

当然,外界对此肯定有不同的观察,比如不凡商业(原小饭桌)项也认为拼多多着急上市的原因包括:

  • 流量或见顶,拼多多
  • 融资或难持续,造血尚且不足
  • 巨头狙击,上市或为”升级”备足弹药

自媒体人王春龙在其文章拼多多美团急于上市:“去腾讯化”的时刻到来了则将原因总结为:可能牺牲了头部的估值,但却赢来了股权的高度集中、品牌的迅速突围、团队的极大向心力、发展中的风险彻底释放……

自媒体人尹生在拼多多的天花板一文中探讨了拼多多可能即将触及的天花板:

  • 拼多多在腾讯战略中的价值可能会下降,它必须在“特权”彻底消失之前,使其从一个去中心化的用户间接入口网络,转变为一个中心化的用户直接入口网络。
  • 用户需求的升级可能是其面临的另一个变化。
  • 若拼多多想要作出改变,相比于阿里与京东已经相对成熟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拼多多要提升至相应的水平,必须面对价格上升或者体验下降的问题,同样的也会增加商家的额外成本,这就可能导致拼多多对商家的吸引力下降。

这就是说总体上,拼多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在迎接挑战前必须通过上市准备更充足的弹药。

实际上,今年以来小米、拼多多、美团等一众明星创业公司争相上市,这个背后也跟目前资本市场大环境(国家在去杠杆、金融监管在加强)有很大关系,而前几年PE、VC们投了大量的创业公司,今年差不多是到了基金需要变现的时候。

九、竞争对手怎么看拼多多?

1. 京东怎么看?

在最近一次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刘强东是这么回应对于拼多多的看法:

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拼多多的“Top 10”或“Top 100”名单,会发现他们与京东主流用户和主流商品几乎重合地很少,所以,拼多多目前对京东的影响非常有限。

拼多多目前的货品大多是超级便宜的那种,而京东的用户群体、品质和平台信誉则是在另外一个层次里面。虽然在京东拼购方面的模式与拼多多一样,但货品、用户体验和拼多多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货品还是集中在有品质、有保证的产品上。

当然,话可以这么说,但该要执行的动作是不能放松的。实际上,京东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上线了自己的拼购产品。爱范儿的这篇京东也做了自己的“拼多多”,低价拼团模式就这么能打?对京东版的「拼多多」作了介绍。

2. 阿里怎么看?

阿里巴巴CEO在最近一次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的时候,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这么回应的:

什么叫特价——产品质量必须保证在一个水位上,低价和劣质不能划等号。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是你必须要去把握,不能走历史的回头路,哪怕在近期看,损失了一些用户,但我可以说,现在大量用户都流到淘宝来了。只要连续三次不满意,用户肯定到淘宝来。你就当成在帮我开拓农村市场,教育用户好了。

还是要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你要相信用户最后要什么。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消费得非常高大上,不是这样的,但是在每个消费层级上,你要给他适合的东西。

我们前一段有过讨论: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分级?消费升级和消费分级是有关系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不是对立的。第一,消费肯定要分级;第二,消费升级一定是趋势。

你要做到的是在不同的消费分级里进行消费升级,这样这个社会才有进步。一块钱包邮、两块钱包邮那些东西,不符合规律。

实际上,阿里采取的措施目前来看包括:

  • 2018年3月份,淘宝上线了特价宝的淘宝(跟京东某种程度上是不约而同的),全天候科这篇技拼多多爆红后,阿里终于出手了对特价宝淘宝作了简单的介绍。
  • 今年春节,淘宝启动了亲情账户。这篇文章介绍了亲情账号启动以来对其中一位商家的影响,在商家来看,淘宝的策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显然是应对拼多多的。

十、拼多多对于微信生态的启示

拼多多是从微信生态成长起来的,而微信的生态除了拼多多这种模式,还能有其他的玩法吗?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挑选几篇文章抛个引子供大家参考。

十一、其他

1. 拼多多的员工

前面梳理了很多拼多多公司发展的脉络与外界的观点,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其取的一切成就(或者失败)本质上都是人的因素,那么作为拼多多的员工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这方面,可以参考知乎上这个问题下面的两个答案:

2. 拼多多赞助的综艺节目

拼多多从今年开始赞助了大量的综艺节目,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总结,拼多多目前赞助的综艺节目包括非诚勿扰、欢乐喜剧人、我是大侦探、快乐大本营、奔跑吧、极限大挑战等。

Nothing is impossible.

这几年,AI这个词实在太火了,我们试图穷尽想象力去思考AI所能达到的边界,并开始朝着这个边界去开疆拓土——仿佛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的世界就在不远处的等待着我们。当然,其实我们清楚,要到那步,还差着远呢。尽管如此,其实并不妨碍我们做个假设: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世界会是如何的呢?或者说,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假设那个还未到来的世界,回到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中,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这几十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什么改变?

在我看来,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归结为,这些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实在便利太多太多了。就拿写个文档来说吧,现在我们哪能离得开电脑?但放到以前用笔写字的时代,甚至是古代毛笔的时代,效率能比吗?又比如说高铁汽车这些发明,让距离缩短,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强了。又比如说通讯,从前的那种什么驿站,飞鸽传书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电话,微信让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实时交流,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工具发条消息,瞬间就有可能被全世界的人看到。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多的太多了。

但如果我们在这个直观的感受上再思考一层,本质上这些科技的发展是改变了什么?我认为其实是在于效率提升同时人对时间的感受。比如在古代以驿站为通讯的时代,进京赶一次考就得大半年,时间单位可能就是年;而现在从中国最南端飞到最北段可能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时间单位是小时;而通信技术更可以让我们每天的时间变长以分秒来度量。所有的科技发展一直都是在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我们在每个事情上所需花的时间。AI在做的事情也是这样,可以设想的是AI改变的第一步是将重复性的,能够有相对明显特征的工作内容取代掉,然后再往下可能就是将相对没有那么明显特征的工作内容也有解决方案来解决,可能终极的状态变成,人的对时间精度进一步提高,所谓地理位置对人类行为的限制极有可能会被大大的突破——也就是说往后一个北京,一个深圳的处于2个地方的感觉会消失掉,压根就没有这个区别。嗯,异地恋也许会不复存在。

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是:显然,时间会被大大空出来,然后呢?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我现在思考下来,最大的可能性是体验情感——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其实会被用来寻找各种新的情感刺激,否则人类极有可能失去作为人类存在的必要性。人类体验情感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条是来自物理世界的突破对人情感的冲击,比如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与渴望,不管是新大陆的发现还是对外太空的持续的观测其实都是以物理世界改变而带来的内心世界的震撼;另一条途径则是更多源自内心世界,人类其实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但如果不被引起共鸣,很多情感是难以被刺激出来的,但当我们真正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诸如音乐、艺术等等这些精神领域的熏陶,以及有太多事情可以被轻而易举的体验,我相信人一定乐此不疲的去探索内心情愫的种种,直到某一天可能这些情愫也被穷尽——这种可能性存在吗?或者说,其实我们也许不需要看的那么长远,今天在看《怪奇物语》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所谓的朋克风会从美国兴起,我现在的答案时,因为美国那会已经到了一个在足够富裕的时代,当年轻人不怎么需要通过自己辛苦工作就能够过上不错物质生活的时候,你说这些拥有大把时间的年轻人们可以来做什么呢?除了追求内心的刺激与满足感,恐怕真的没什么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对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一定会越来越多样化。

Nothing is impossible.

中国这个产品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尤其是社交产品,有个规律是这样的:当你这个产品的用户规模占你目标用户规模比重越大的时候,用户体验相对而言就越有可能被迭代的更好。这方面像微信、Facebook就很好的证明了这点。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交产品本身是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目标用户都在这里,交流起来自然没什么障碍;另一方面当产品沉淀的用户足够多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也肯定更多(其他小规模用户产品存在问题的概率相对更小),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被解决的问题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提升。

如果把中国当成一个互联网产品来看,你就会发现这个产品还真的挺牛逼。从用户的体验来看,虽然吐槽这个产品这毛病那问题的不少,甚至也有不少用户动辄说劳资不在你这玩了,但主流用户去群体还是觉得这个产品体验还行,不管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大体上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且也有不少用户群体非常愿意主动讲这个产品的好处,有口碑效应了。虽然现在还不完善,但搞产品的人都知道,一个如此庞大用户规模的产品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着实不易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程序猿、设计师分别是谁呢?

 

0726 休息:让自己心里好受

可能是前段时间跑的稍微有点力度过猛,脚跟跑起来的时候会有些疼痛的感觉,所以今天没下去了——但如果电竞也算是运动的话,那么今晚上其实是在玩王者荣耀,其实自己内心明白,后者才是导致今天没去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前者只不过是在让自己内心感觉没那么惭愧的一个借口而已。

人其实真是一个善于为自己找理由的物种,这几乎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尽管我们也经常在事后很容易就发现,这样逃避不好,但我们似乎没法控制自己。

比如说,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杭州绿城放火事件。除了那位保姆因为涉嫌直接纵火被关押无法发出声音之外,所有其他的涉案方都在强调,不管是物业方还是地产商、消防局等,自己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是「及时的、到位的、按照既有的流程规范」,说白了就是说自己不会主动承担这个事情的责任。我估摸着如果那位保姆能够发声,可能也会为自己找出一堆的理由来。但回过头来想,真如他们所言是尽职尽责的在第一时间处理这起事件,那么这起事件就应当避免掉了才对,但结果是在这起事件中,造成了一位母亲三位孩子惨死的悲剧事件。显然结果是已经摆在那不会骗人的,这就意味着背后肯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导致了这起悲剧。但本性使然,让我们是不会主动去说这个事情是我的错——但即便是真承认有错了,可能也没办法抚平那位父亲的内心的伤痛了。

另外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是最近的一部电视剧《我的1/2前半生》,一句话概括之就是讲的男男女女的那点事,无非就是有小三啦,出轨啦,离婚啦,恋爱啦,闺蜜,职场等等这些事情。多少让我有些不能理解的是,大多数人的三观里,比如陈俊生跟罗子君的的这段婚姻,很多人会觉得是陈俊生出轨所以错都在他,凌玲勾搭陈俊生所以错在她,但说到罗子君的时候,我们好像更容易角色代入罗子君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在家带娃全职家庭主妇结果来自己的老公还出轨了,这TM的都是别人的错——照我说,要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另一半真如罗子君开始演的那般,那老公心里得多大才能假装若无其事?另一边,贺函跟罗子君及唐晶之间的感情纠葛,大家似乎更容易站在弱者这端同情唐晶,然后指责罗子君与贺函的背信弃义。唐晶自己心里大概也是在想如果不是罗子君的横插一脚,自己跟贺函之间是能够幸福的走到一起的。但是拜托,一段十年的感情都没能走到一起,这其中难道也不应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唐晶自己心里有正视过在她与贺函相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么?本质上是她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若即若离,患得患失。当然贺函身上也有问题,但最后当贺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跟唐晶走到一起的时候,唐晶给的是什么反应——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贺函心里就再也无法如过去那般去面对了吧,我想最后即便不是罗子君,也有另外一个罗女君啥的会取代唐晶在贺函心里的位置。

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要讲的另外一个悲剧是什么呢?大多数人其实意识到我们会本能的逃避,这是不好的,但仍然会本能的去逃避这个本能——这才会让自己心里好受。

0713 跑步 34:自我介绍

坚持运动的第34天。

这几天都是拉着媳妇一起下来散散步,运运动。然后是绕着宝民一路、107国道目前第一个大型项目这个大圈在走,从挖地基到现在似乎准备开放样板间了,以前没怎么注意,但当这个建筑起来,耸立在这个地的时候,感觉还是蛮壮观的。

你会怎么向别人作个自我介绍呢?

准备入职新公司,offer上让准备一个100字以内的自我介绍,对字数没甚概念,看到100这个数字的时候,还心想,霍,100个字,哪有那么多来写呀!结果,等自己洋洋洒洒的写完之后,一看数字,妈呀,几百字了都。删删减减的时候,总觉着这点也应让别人知道,那点也应让大家晓得,似乎有种下不去手的感觉,最后好不容易把自以为浓缩的精华给呈现出来,才发现原来100字,写出来文字其实也就是两三句话的事。

自我介绍,应该归属于人生三大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还是蛮有学问的。

最高级的自我介绍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说,一个人虽然好像大家都还不怎么认识,但他或许因为过硬的成绩早已被大家知晓,人们交口称赞,这大概是自我介绍的最高境界了——并不需要通过自己,只需要借助别人的口,就能让大家熟悉你,了解你,至于大家日常理解的那种自我介绍,已经成为了某种过场,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有追求的人是不是得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呢?这里面可能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事情。意识层面的就是说得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操作层面呢,应该是讲要有建设个人品牌的渠道,所谓的自媒体,所谓的大V,不都是反反复复在某一个小圈子里面形成某种固有的标签,尔后慢慢的扩散为众人所知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哪个公司,不管是什么工作内容,其实都是得有职业与专业的心态对待之,自会有人替你做口碑的传播。

但这样的人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可以归属为「默默无闻」的那一类,除非是他自己讲,否则我们很难获知到关于他的个人信息。这个时候,从他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自我介绍」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大家与你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的印象来源。道理上我们或许都能够理解,要抓住这次机会,呈现自己相对独特的一面,个人留下不错的印象,好为接下来工作上可能的交集打下基础;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呢?这里面是否有逻辑可循?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归结下来,无外乎是内容+表现的问题。

内容嘛,我想这应该是不断挖掘过去经历,寻找亮点的过程。这个似乎没有办法能够展开论述了。在任何一个场合,能够让别人很容易记住的地方,多少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例如,你说你过去读了本科,考了研究生这个内容几乎是难以让人记住的,但如果说你是来自一个小地方的学校考上了北大,然后北大去国外留学读研究生,那么这可能一下子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表现,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包装的过程。同样的产品,采用普通的包装跟采用精美的包装,对销售肯定是有影响的。同样的一段经历,A讲出来是平铺直叙的,听的人如同嚼蜡,B则能够把这段经历讲成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听的人如痴如醉,最终谁能更容易被记住显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套路」,你不用这套,就会被别人套。

如此而已。

0702 快走 23:接受相遇与告别

坚持运动的第23天。

晚上8点多的时候雨下的很大,一度以为没有出去运动的可能。等到快10点的时候,雨又停下来了,车没电,正好开出去充充电,于是就换上跑步的衣服下去了。把车充上电后就按照惯常的路线快走一圈,结果倒小区门口的时候才发现门钥匙被放车上了。只好摩拜一下,走路来回需要近20分钟,骑摩拜也就五六分钟——摩拜在这种场景下的需求真是刚刚的。所以,今天的运动记录是由快走+骑行组成的。

带宝宝去宝安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绿灯的时候,瞅了眼微信,嗯,置顶的聊天列表中少了一个,毕竟它曾呆在我的微信列表中呆了2年多,甚至一度以为它会是一生的陪伴,所以当它突然消失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种难以言状的情愫。但这又如何呢?记得那会我们决定要解散整个线上团队的时候,我说,我们原本处于一个不错的局面,选择的赛道也挺好,但竟被我们弄成这样的局面,不甘心——但依然是那个问句:那又如何呢?

认知是有边界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而对于边界之外的许多事情,我们是不具备掌控能力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帆风顺,也并不会有真正可以一生相伴的人。从这个意义讲,告别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觉得不甘心,也莫要因为要告别而偷偷抹泪。挥一挥手,说不定再下个路口还能遇见呢。

为什么我们只经常听到人说「中年危机」呢?其实啊,人生哪里都是危,少年时候感觉不到危,那是因为天真浪漫,不经世事;老年同志们不常把危挂在嘴边,多半是可以用看破红尘来形容,反正已然如此了,还能如何呢?中年的同志们,确实尴尬,用张爱玲的话说是「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一点,对于有着强烈忧患意识以及责任感的中年同志来讲,确实几乎要命。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的危或机,「接受」都是我等中年同志们要记在心里的一个词语。这里有两层含义,要么从内心上承认自己的危机,接受短时间内自己无法解决这个危机的现实,甚至说自己的这一辈子可能就是如此了——这就是最糟糕的的局面了,再往下不会有比现状更糟糕的的情况出现,所以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得给自己减减压呀;要么就是对自己说这TM的中年危机,也算是来到自个儿身边了,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认清了自己现在的边界,看看有没突破的机会,如果判断还能再努把力突破,就继续搞,如果突破的机会已经很弱,那就换个方向咱继续搞。看着好像后者显得更积极上进,但其实真的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人生呐,相遇是常缘分,告别却需要勇气,这都是常态,没有理由要拒绝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