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否真的去中心化?

互联网去中心化这个词语自Web2.0以来,被讨论了很多。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下原来互联网的中心在哪。上网时间稍长的网民都知道,当初刚接入互联网时,少数几个门户网站几乎就是所有信息的来源——事实上那就是互联网的中心,如新浪网。而由于当时的PC尚未像今天这样的大规模普及,上网费用较高,这样用户中心就被局限于少部分拥有优越条件可以上网的人。虽然这样的论证未必足够充分,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的互联网的确存中心,并且这个中心还比较唯一。

而到了现在,越来越多人可以方便快捷的接触互联网,网民的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网站,传统的门户网站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博客、维基出现以来,普通人终于可以借助这些渠道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互联网的冲击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普遍认为互联网正逐步去中心化。

然而,互联网真的去中心化了吗?

从信息保有量来看,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美欧日)所占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而且互联网的信息主要是以英语的形式存在的,当然,我这里没有去搜索具体的数据来证明我的这个观点,但我认为这在互联网世界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过于宏观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从微观的角度来思考下这个问题。

首先,并非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都能得到同样的关注,那些被持续关注的信息自然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心,而很少或没有被关注的信息则被淹没于信息的洪流中,逐渐被边缘化了。这样的一个趋势,在web2.0时代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愈演愈烈。如果有留意那些内容分享网站,可以看到,排在最前面的的信息受到的关注、转载、评论动辄成千上万,而往后翻的话,可以发现大多数信息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

其次,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互联网中,然而,只要细细去思考,便会发现,相比于庞大的用户群体,真正参与互联网的人其实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以写博客为例,我相信现在几乎每个网民都会开设了自己的博客,但是真正持续坚持写博客的人又有多少呢?大部分几天甚至几个月才更新一次。相反,只有少部分用户可以做到持续的更新,并不断的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再来看各类论坛,如果去查看各个帖子,总体上的趋势是某几个ID占据了论坛的发帖量的绝大部分,某几个ID同样是占据了论文回帖量大绝大部分,大部分人只是一个看客:只围观不出声。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是存在于SNS、微博客、维基上的。也就是说少部分用户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心。

这是不是说互联网并没有产生人们所想去中心化的效果呢?事实上,互联网的确有在去中心化,但是这种去中心化绝非完全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它的确分化了很多中心,但它分化了的中心在某个更小的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中心。比如它分化了门户网站的中心,出现了更多专业的网站,但是在那些专业领域里面也肯定会出现某几个中心的网站。

因此,在我看来,互联网去中心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无论怎样去,都不可能出现一个完全没有中心的互联网世界。

《互联网是否真的去中心化?》上有1条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