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散步 09: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

坚持运动的第9天。

这个周末原本计划着早上去游泳,结果起来就发现淅淅沥沥的下着雨,游不成了。谁知道,这雨就这么持续的下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时候瞅着小了些,散着步去烧烤摊给媳妇打包生蚝去,谁叫咱媳妇好这口捏,顺带完成今天的运动任务。

平凡之路 – 朴树–:– / 05:02
(*+﹏+*)

早起躺在沙发的时候,刷到了豆瓣新近推出一档文化访谈节目《如是》,第一期的嘉宾是朴树,标题挺吸引人的——「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

朴树,不知道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名字,但在我的记忆中,这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毕竟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单曲循环过《那些花儿》。

但好像也就仅止于此了,关于他其它的一切,我一无所知。沈星在访谈中问朴树「如何界定这次是叫做回归还是再出发」,朴树直白又有些局促的回答说「他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自己并不信任语言,当你越想深入沟通的时候,便越会发现语言是一个充满歧义的东西。心里面想表达的内容,一旦变成语言之后,就好像变了味」。

他的这个回答吸引我看完了整个访谈,我觉得真是如此的。尽管现在是一个社交发达到无孔不入的时代,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方式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平台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拉近过,哪怕是远隔重洋,一通视频电话也能够让彼此就像在眼前。我们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朋友圈,哪怕是只言片语也需要精心考虑该怎么遣词造句才恰到好处,而每张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的图片,则一定是被反复挑选乃至修饰的,我们总是有意无意通过这些行为树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正面形象,来获得认同感,同时,我们也被别人所营造的形象吸引,进而对他产生认同感。这一切看起来如此自然,但细究起来是不是又有些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呢?

所以,朴树说,他信任音乐的表达,信任旋律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微博跟知乎上很多人在讨论这个设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返璞归真呢?

我们的大多数人或者要经历很多事情才能活得纯粹的,或者一辈子都无法纯粹的活着。但朴树可能是那种从一开始到现在,乃至都以后都是纯粹的活着的人。

高晓松曾经谈及朴树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他们在天津演出回来,一起坐车回家。半路上朴树突然说:“停车,你们把我放在这儿,我要看夕阳。”高晓松:“那我们走了,你在高速公路边上怎么办?”朴树:“那不管,以后再说,你先让我看夕阳。”于是他自己就提着把吉他和一大塑料壶水,坐在地上,开始弹琴。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回家的。

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怕是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显其可贵之处。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少年」,这句话最近好像到处都在说,写在这多少显得俗套,但想送给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纯粹的活着。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