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对宜家的品牌认知,给家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提起宜家,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宜家的商场,更是公认的人满为患的地方——每每周末节假日去逛的时候,真的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

无论男女老少,特别是对很多小年轻来说,宜家商场似乎是一个朝圣地——因为在那个地方,完整呈现出来了家的模样,对收纳的精心考量,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对搭配的反复琢磨,包括家中其他可能用到的物品,从盘盘碟碟到灯饰照明,从窗帘到床上用品,加上还有配套的餐饮,无一不让广大文艺青年们感到向往。

这正是宜家这个品牌成功的地方。像我们自己家在装修之前,也都去取经好几次,确实有很多地方有过人之处——虽然我自己内心多少是抗拒这个拥挤的地方,但着实架不住太太的强烈意愿呀。

然而,伴随着宜家总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宜家的家具吧,好看是好看,但质量真不咋滴,而且还要自己安装什么的,还挺麻烦的。

前些日子,我们跟宜家在沟通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在我们看来正是文中刚开始提到的点,我们认为宜家对用户还是有吸引力的,对我们自己而言,也能借助宜家的品牌背书来增强我们自己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信任度。

然而当我们跟用户在实际沟通的时候,用户却直接了当的说,不会考虑宜家,在他们看来,虽然自己也去了好几次宜家寻找灵感,但如果是宜家的家具真正用在自己家的时候,还是很担心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关于宜家的质量,尽管我自己相信他们的质量也不至于说那么不堪,但一旦质量不好这个标签在用户心目中写入的时候,就成为阻碍他选择宜家的重要因素。

我在朋友圈中也提了个问题,请问大家关于宜家家私的看法,得到的反馈几乎是普遍的,看看可以,找找灵感可以,但真正要用在自己的家里还是会很慎重的考虑。

任何一个品牌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想要去掉就挺困难的了。

这段时间也在反复思考为什么在家装这个行业,那么大的市场规模,有那么多的装修公司,为什么品牌家装就那么少呢?迄今为止才两家上市公司,名雕也才是前天上市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家装这个行业,却时常被很多人觊觎着,想要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不管是原来的开发商还是代理机构甚至是中介公司都觉得装修应该是他们生态链里面的一个环节可以被自己吃掉的。

一方面是似乎难以建立品牌,另外一方面却不断涌入新的玩家,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家装对于很多公司来讲,很大的意义是【产值】,一张单动辄10万的收入,营收的数据会很好看,有这个稳定的现金流,做点啥不好呢?其实名雕上市之后公开的财务数据已经充分表明这点了。

当然,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家装的品牌如此难建立?我自己思考有这么些原因:

1、家装的进入门槛很低,市场特别分散,也就是说当面临市场上如此多的装修公司的时候,用户的焦点就很难集中在某几家公司上,这对品牌的建设可能是天生的一个弊端。相反看看其他行业,比如最近的共享单车,就那么几家在玩,当然很快就有品牌的辨识度了。

2、家装的消费频次,很低频,跟房产交易有得一拼,装完之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再考虑这个事情,当然就很难在你服务过的用户中有这种品牌的生命力。

3、本身家装的服务又是特别难做,几乎很难做出来跟其他装修公司有着本质上的服务体验,或者要提供好的服务,本身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是很多依靠自身资本小投入的家装公司老板难以承受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对这些老板来说,能够挣到眼下的前才是要紧的事,其他的靠边站。

是不是这么说这个行业就难有品牌出现呢?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不管怎么看,这么庞大的一个产业,没有一批知名品牌的出现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也是能够看到这些问题的,特别是这一波互联网家装的公司的崛起——虽然现在来看,很多所谓的互联网家装公司干得真不咋滴,也并不见得就比传统家装公司好多少,但还是有些公司有着不一样的思路跟打法来做品牌。

在这个问题上,跟老板探讨过很多,就我自己来看,这个行业品牌的出路有这么几个:

1、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创新,也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家装公司会意识到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通吃所有人的装修需求,这会迫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群定位,并且在自己的人群定位上,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自己的定位的那一部分人,让用户可以感知到品牌独特的部分,而不是原来的千篇一律。

2、精细化的数据运营管控,这其实现在很多家装公司忽略的地方,放在过去,其实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过去至少还是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掩盖这部分的问题。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原来粗放的经营肯定越来越行不通了,因为成本上Hold不住,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其实来源于你所积累的精细化数据,如果没有这些沉淀,产品创新就是拍脑袋。

3、如何让用户可感知你的服务质量。现实的问题是,现在有不少装修公司其实服务做得相对还算可以,但依然不被记住,因为这个好的服务其实用户的感知是不明显的,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用户有更好的服务体验感知,这是所有装修公司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