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阅读的两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够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第一种意义是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到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
运用阅读增加资讯与洞察力,与运用阅读增长理解力是很容易区分出来的。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为获得资讯而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懂东西。需分清楚什么时候我们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什么时候是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略读的习惯: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地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些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跟主题信息相关度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在阅读的时候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一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从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或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了解整本书是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这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刻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挂念着想读得好书太多了。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胡来,通常是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而如何做笔记则另当别论了。
检视阅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针对这些问题做到笔记是结构笔记。
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可以这么说: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得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每一本书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将书本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规则:找出共通的词义。
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六:找出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起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七:从相关文件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为了追求真理,要毁掉一些我们内心最亲近的事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哲学家或热爱智慧的人更是如此。因为,纵使是方式挚友,我们对真理的虔诚却是超越友谊的。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如果语言是纯粹又完美的思想媒介,这些步骤就用不着分开来了。如果每个单字只有一个意义,如果使用单字的时候不会产生模糊地带,如果,说得简短一点,每个单字都有一个理想的共识,那么语言就是个透明的媒介来。读者可以直接透过作者的文字,接触他内心的思想。如果真如此,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完全用不上了。对文字的诠释也毫无必要了。
因为语言并不是完美的传递知识的媒介,因而在沟通时也会有形成障碍的作用。
两个心灵想透过语言来接触,需要作者与读者双方都愿意共同努力才行。就像教学,除非教的学生产生呼应的活力,否则光靠老师是行不通的。作者也是一样,无论他写作技巧如何,如果读者没有呼应的技巧,双方就不可能达成沟通。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什么呢?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如果是这本书、这个主题让我们感兴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们不只想要作者的主张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句子与段落是文法的单位、语言的单位。主旨与论述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与知识的单位。
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我们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欢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很多人以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